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孟子·公孫丑上3.7--3.8,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孟子·公孫丑上3.7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1]?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2]。巫匠亦然[3]。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4]。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5]。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6]。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7],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註釋:
[1]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鎧甲的人。函:鎧甲。[2]以上兩句意為,造箭的人唯恐不能射傷人,製造鎧甲的人唯恐人被射傷。[3]巫匠:巫和匠。巫:指巫醫。匠:匠人。這裡特指做棺材的木匠。趙岐注:“巫欲祝活人。匠,梓匠,作棺欲其蚤售,利在於人死也。”[4]里仁:與仁人為鄰居,或謂住在仁者所居之裡。[5]以上三句意為,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是人間安穩的住宅。[6]以上兩句意為,沒有人阻擋卻不追求仁,這就是不明智。御:阻擋。[7]以上兩句意為,被別人役使卻以為恥,就像造弓的人卻以造弓為恥。由:同“猶”。好像。
原邊注:
朱熹:“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巫者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為棺槨,利人之死。”(《集註》)
點評:
孟子肯定人有“良知”“良能”,同時又強調後天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二者並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以人的成長為例,職業、環境就很重要,需要謹慎選擇。但職業、環境只是外因,關鍵是內在的仁,這才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如果不懂得追求仁,便是不智。追求仁應有正確的方法,其好比射箭,應反求諸己,多檢討自身,而不是責怪他人。
孟子·公孫丑上3.8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1],則拜。大舜有大焉[2],善與人同[3],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4]。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5]。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註釋:
[1]禹:儒家推崇的古代先王,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後成為夏朝開國君主。[2]有:同“又”。[3]以上兩句意為,偉大的舜更了不起,善於與他人分享善。同:猶“共”。[4]以上兩句意為,從農夫、陶工、漁夫一直到成為天子,沒有一項優點不是從別人那裡吸取來的。[5]以上兩句意為,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就是促使別人一起行善。與:幫助;讚許。
原邊注:
我取他人之善,是亦助其為善矣。
點評:
本章論“與人為善”。子路、大禹、舜的共同特點是樂於向他人學習,向他人請益,“取諸人以為善”。這裡的“善”是指人們在後天行為中形成的善言、善事、善行,而不是善性,但它又可以完善、充實我們先天的善。孟子特別指出舜“取諸人以為善”,向他人學習善,反過來又促使他人積極行善,這樣人與人之間便會相互激勵,共同追求善,這就是“與人為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