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章 孟子·公孫丑下4.1--4.2,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20],莫能相尚[21],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22]。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23]?”
註釋:
[12]以上五句意為,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是人間最重要的倫理。父子之間以恩情為主,君臣之間以尊敬為主。[13]父召,無諾:聽到父親叫,不等說“諾”就起身。《禮記·曲禮》:“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唯”和“諾”都是表示應答,急時用“唯”,緩時用“諾”。[14]君命召,不俟駕:君王召見,不等到車馬備好就起身。[15]而遂:乃。而、遂二字同義連文,皆“乃”之意。[16]以上三句意為,您本來準備去朝見,聽到齊王的召令卻不去了,這恐怕不符合禮吧。宜:義同“殆”。大概;恐怕。[17]以上五句意為,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有什麼不如他呢?慊(qiàn):不足;缺少。[18]以上兩句意為,難道曾子的話沒有道理嗎?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19]達尊:謂眾所共尊。達:共同;普遍。[20]醜:同;相近。[21]以上兩句意為,如今天下各國土地相當,國君的德行相似,沒有哪個能超出他人。尚:超過。[22]以上兩句意為,他們喜歡任用自己可以教導的人為臣,而不喜歡任用能夠教導自己的人為臣。[23]以上兩句意為,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喚,更何況不屑於做管仲的人呢?不為管仲者:據朱熹注,是孟子自謂。
原邊注:
景子以世俗之見,責孟子違君臣之大倫,知君不知師也。
鄧秉元:“孟子以三達德為言,為君、親、師三者劃界。蓋朝廷莫如爵者,君也;鄉黨莫如齒者,親也;輔世長民莫如德者,師也。此分別與當時之社會結構相應。”(《孟子章句疏講》)
鄧秉元:“君親師既如此劃界,其為師者出仕之前提當即‘學然後臣之’,故雖為其臣,而道炳在握。此唯大有為之君能之,因其捨己而從人也。”(《孟子章句疏講》)
點評:
本章記孟子立身處世之道。孟子準備拜訪齊王,卻因齊王禮貌不周,便推說有病,拒絕朝見。這在常人看來,是清高自傲,目無君長。其實,孟子的“狂傲”體現了其對君臣關係的獨特理解,以及對獨立人格的維護。本章提出“天下有達尊三”的著名觀點,認為天下的價值標準有“爵”“齒”“德”三種。在廟堂之上,以權力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為標準;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以年齡的大小和輩分的高低為標準;在理國治民上,則以德行的高下為標準。孟子的“天下有達尊三”與其“天爵”“人爵”說一樣,都表達了德高於勢、以德抗勢的思想。在孟子看來,士人與君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君主不能只看重“爵”而慢待“德”和“齒”;士人對君主的尊重,也主要不是表現在趨奉應命上,而在於敢於直言進諫和陳說仁義上。自己對於齊王,非仁義之言不敢言,這才是對君主最大的尊重。子思曾稱“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郭店竹簡《魯穆公問子思》),孟子與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本章前半部分描寫孟子拜會齊王的曲折過程,情節形象生動,讀來耐人尋味,孟子的精神風貌、性格氣質躍然紙上。後半部分記孟子與景子的辯論,語言生動,富有氣勢,反映了孟子堅持仁義、蔑視權貴的大丈夫氣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