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莊子·齊物論》,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以下兩句是說,彼此人物、環象、事態的轉換對立中產生無窮的是非判斷。[13]以下四句中“指”“馬”是當時辯者辯論的一個重要主題,尤以公孫龍的指物論和白馬論最著名。莊子只不過用這兩個概念作喻說,目的在於提醒大家不必斤斤計較於彼此、人我的是非爭論,更不必執著於一己的觀點去判斷他人。[14]一指、一馬:用以代表天地萬物同質的共通概念。意指從相同的觀點來看,天地萬物都有它們的共同性。
點評:
有“彼”就有“此”,有“此”就有“彼”,一切事物都在對待的關係中,而一切事物又不斷地流轉,因而對待關係也不斷地變換,在這種相因而旋轉的情形下,是非判斷,永無定準,各人由於角度、標準的不同以及所持角度、標準本身的變動,因此產生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
可乎可[1],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2],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3],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4],厲與西施[5],恢恑憰怪[6],道通為一。其分也[7],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8],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9]。庸也者[10],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11]。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12],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13],是之謂兩行[14]。
註釋:
[1]以下兩句是說,為什麼可?自有它可的道理。為什麼不可?自有它不可的道理。[2]以下兩句是說,道路是人們走出來的,事物的稱謂是人們叫出來的。謂,稱謂。[3]以下兩句是說,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是的地方,一切事物原本就有它可的地方。[4]莛(ting):草莖。楹(ying):木柱。古人往往以莛楹比小大。[5]厲:借為“癧”,病癩,這裡指貌醜之人。[6]恢、恑(gui)、憰(jué)、怪:謂形形色色的怪異現象。[7]以下四句是說,任何事物的分散,必定有所生成;任何事物的生成,必定有所毀滅。[8]以下兩句是說,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生成和毀滅,都是復歸於一個整體。[9]不用:指不用固執常人的成見。寓諸庸:寄寓於各物的功用上。[10]“庸也者”至“適得而幾矣”七句二十字疑為註文摻入,依嚴靈峰說當刪去,現保留。[11]因:謂因物自然。[12]狙(ju)公:養猴的老翁。芧(xu):小慄。[13]天鈞:即天均,自然均衡的道理。[14]兩行:兩端都可行,即兩端都能關照到。指對立之雙方如物我、內外等各得其所。
原邊注:
“道通為一”和“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的意義是相對應的。莊子認為事物的差別是人為的設定,例如一棵樹,它自然存在著,有人說它高,有人說它矮;有人說它好看,有人說它不好看……這些判斷都是人新增給它的,是人主觀意識的投射。“一”就是指破除分別而達到圓融和諧的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1]。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2],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3];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4],惠子之據梧也[5],三子之知幾乎[6],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7]。唯其好之也[8],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