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莊子·齊物論》,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間的悲苦和煩惱,引導人們思考,受情緒左右的假我,背後還有沒有個真我呢?
點評:
莊子以“大知閒閒,小知間間”來說明世俗之人由於“成心”的作用,在“日以心鬥”的過程中,將自身生命陷溺於排他性的言論(“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而以師心自用,將自己和他人的世界割裂開來,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斷裂。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2],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3],亦有辯乎[4],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5],言隱於榮華[6]。故有儒墨之是非[7],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8]。
註釋:
[1]言非吹也:言論和風吹不同。意指言論出於成見,風吹乃發於自然。[2]以下兩句是說,辯者各有所說,但其說者尚不足為定準。[3]鷇(kou)音:幼鳥將破殼而出時發出的叫聲。鷇,初生之鳥。[4]以下幾個問句一步一步地引導人們思考言的是非與道的真偽。辯,通“辨”。[5]小成:片面的成就,指區域性認識所得的成果。[6]言隱於榮華:言論被浮華之詞所蔽。[7]以下兩句是說,儒墨各家的是非爭論,他們各從自己的主觀成見出發,是對方的所非,非對方的所是。[8]莫若以明:不如用明鏡之心去觀照。
原邊注:
莊子指出事物本然的情形是如何被隱蔽,語言又是如何被誤用,以說明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主觀性的爭論,久而久之,心靈活動就被鎖閉在區域性的範圍,永遠無法瞭解事物最終的實在與全盤的真相。“以明”就是透過虛靜的工夫,擴充套件開放的心靈,使心靈達到空明之境,才能無所偏執地觀照外在的實況。正如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說“如實地反映多彩的世界”。
物無非彼[1],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2],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3],雖然,方生方死[4],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5],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6],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7],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9],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10],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11],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12],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13],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14]。
註釋:
[1]以下兩句是說,物象,沒有不是作為他物的“彼”、作為自己的“此”而存在的。“彼”是那方面,“是”是這方面。[2]以下兩句是說,從他物那方面就看不見這方面,從自己這方面來了解就知道了。[3]彼是方生:兩方並生,指彼與此的概念相對而生、相依而存。[4]以下兩句是惠施的命題,揭示了生與死的對立統一關係,認為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5]以下兩句說明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可,即“是”。不可,即“非”。[6]以下兩句是說,是非相因而生,有是即有非,有非即有是。[7]不由:指不走是非對立的路子。[8]亦因是也:也就順著這樣子,即謂這也是因任自然的道理。[9]以下兩句是說,相對之雙方可以互易,此方可為彼方,彼方亦可為此方。[10]以下兩句是說,彼此不成對待,就是“道”的樞紐。意指彼與此、可與不可的差別對立與紛爭,乃是人的主觀作用,並非客體實在。道樞,指世界的實況、事物的本然。樞,門軸,關鍵之意。[11]以下兩句是說,合乎道樞才得入環的中心,可以順應無窮的流變。[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