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章 【宋】蘇軾《前赤壁賦》,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斷此地即赤壁戰場舊地。孟德,曹操字。周郎,周瑜;瑜年少有威名,江東人稱為周郎。[13]荊州:漢代荊州包括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部分土地,漢末荊州首府在襄陽。[14]江陵:今屬湖北,數度為荊州首府。[15]舳艫(zhu lu軸盧):指戰船。舳是船後掌舵處,艫是船前划槳處。[16]橫槊賦詩:形容氣概雄邁。語出唐元稹所作杜甫墓誌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槊,長矛。[17]“挾飛仙”四句:意思是,登仙、與明月這樣永在是辦不到的,所以只能將悲思透過簫聲訴之於秋風。[18]“逝者如斯”二句:《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為川水不分日夜地這樣流逝而去。蘇軾引用孔子的話,又補充一句“未嘗往也”,意思是川水雖逝去而河流仍在。[19]“盈虛者”二句:上文用“如斯”,是以舟邊的長江為比,是近處,故用“斯”;此句用月為比,在遠處,故用“彼”。盈虛,指月的盈虧,意思是月亮忽圓忽缺,但究竟沒有消損或增大。[20]“蓋將”四句:意思是,如從變動這面看,天地萬物每一瞬間都在變化;從不變這面看,宇宙與人類都是長存的。[21]共適:今存蘇軾手寫《赤壁賦》,“共適”作“共食”,食的意思是享用。但明代以後本子大多作“共適”。兩字均可通。

賞析:

此賦作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因同年另有《後赤壁賦》,故世人習稱為《前赤壁賦》。

關於這一次赤壁之遊,蘇軾在《與範子豐》函中曾有所記述:“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今日李委秀才來相別,因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可知此賦確是記遊的實錄。參照同時所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更可看出賦中詠及曹操,詞中詠及周瑜,兩兩相當;而詞中“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用“人道是”三字傳疑;此賦中用“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一句傳疑;正可與《與範子豐》函中的“傳雲”“或曰”兩句相發明。但一賦一詞,已使黃州赤壁的聲名壓倒了真正的古戰場嘉魚、蒲圻間的赤壁了。

凡是記遊的詩文,首先當然要求寫景敘事生動有味,更需要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感情,才能神情飛動,詩趣盎然;倘若景與情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即主客觀的契合之間生髮出哲理的意蘊,那便是上乘之作了。蘇軾的許多傑作,大抵能達到這種最高境界。例如人們都熟悉的一首小詩《題西林壁》,全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就景、情、理三者兼備。頭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是寫景;次句“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景下評,顯示出作者看山的驚喜之情;末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對主客觀的關係發抒哲學的認識論的解悟了。但一首七絕究竟不能細緻地寫景、充分地抒情和暢遂地宣示哲理,而在一篇賦裡卻行。《赤壁賦》通常被歸為抒情小賦,其實依其內涵的重點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

因此,從“蘇子愀然”以下主客對答的三個自然段,應是全賦的重心所在。

主客對答是賦體中傳統的表現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這篇賦裡,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發抒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之後的哲學的領悟。前者沉鬱,後者達觀;前者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慨,後者則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心靈淨化的境界。

但這種意蘊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語表述,而是訴之於月下江遊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觸,因此才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一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