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杜牧《阿房宮賦》,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裡,作者以精練、生動的筆墨,敘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沒有抽象地發議論,而議論已寓於其中。讀者不難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統治者享樂的阿房宮,集中地反映著人民的苦難,也集中地反映著統治者的荒淫腐化。
於是,作者水到渠成似的進一步完成他的主題:寫阿房宮的毀滅,也就是寫秦統治者的毀滅及其所以毀滅之故,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敲響警鐘。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以下數句,尤其精彩:“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緊承“嗟乎”以下各句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並提。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然後用“使”字領起,擺出一系列罪證。秦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證是不勝列舉的。文學創作的特點在於透過個別表現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著從各方面羅列罪證。作者寫的是《阿房宮賦》,即從阿房宮著筆,就前半篇的敘寫作了合乎邏輯的推演。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一句句噴薄而出、層層推進,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將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全盤托出。再用“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從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舉”的局面,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終於埋葬了統治者。而供統治者享樂的阿房宮,也隨之化為灰燼。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為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為主,以六國為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鑑。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於秦”,珍寶“輸來其間”;那麼,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為鑑,終於自食其果;那麼,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麼更好的結局嗎?寫到這裡,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故以“人”代“民”),就不會亡。這才將筆鋒移向“後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作者具有可貴的民本思想。他把六國及秦的滅亡,歸因於“不愛其民”,希望統治者汲取教訓,真可謂語重心長!但他自己也意識到這種希望終歸要落空,因而以深沉的感慨結束全篇。
杜牧的感慨,對於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來說,很有代表性,因而不妨看作歷史的感慨。且看《漢書》卷七五所記漢元帝與京房的對話:
是時中書令石顯顓(專)權。……(京房)問上(元帝)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耶?將以為賢也?”上曰:“賢之。”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上曰:“以其時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