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杜牧《阿房宮賦》,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蓋無窮。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於敘事中寓褒貶,併為此後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六王”為什麼會“畢”?“四海”為什麼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例如在中間寫道:“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則六王之驕奢淫逸,不惜民力,已於言外見意。到了篇末,更明確地作了結論:“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讀到這裡,再回頭看看首句,就不能不驚佩那個“畢”字下得好!“六王”之“畢”,其原因既在自身,那麼,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揚;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秦統一四海之後,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訓,“復愛六國之人”,就不會那麼迅速的被“族滅”。誰知秦王一旦變成秦始皇,立刻志得意滿,走上腐化的道路。“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自不待言。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第一,舉蜀山以概秦隴之山。由蜀山到關中,要經過“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憑藉人力運送巨大的木料異常艱難。而一定要取材蜀山,見得秦隴一帶的樹木已經砍伐一空,尚不敷用。秦隴之山盡禿而殃及蜀山,直到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則阿房宮多麼宏大,秦始皇多麼驕奢,已不難想見。第二,舉木料以概其他建築材料。所需的木料既如此眾多,則其他的建築材料需要如何,也不難想見。第三,舉砍伐、運送木料以概其他工程。而從木材及其他一切建築材料的砍伐、加工、運送直到合攏來建成“覆壓三百餘裡”的阿房宮,都是役使人民進行的,這中間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見的。“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築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麼,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
廖瑩中《江行雜錄》上說:
杜牧之《阿房宮賦》雲:“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陸參作《長城賦》雲:“干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參輩行在牧之前,則《阿房宮賦》又祖《長城》句法矣。
《長城賦》(見《全唐文》卷六一九)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阿房宮賦》正與此相似,說它“祖《長城》句法”,是很有見地的。但作賦以四個三字句開頭,並非始於陸參,而是創於晉人郭璞。郭璞《井賦》雲:“益作井,龍登天,鑿后土,洞黃泉。”此後,南朝謝惠連《雪賦》以“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發唱,無疑受了郭璞的啟發,卻青出於藍。《長城賦》學習《井賦》、《雪賦》的句法,又比前者更勝。《阿房宮賦》則在取法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創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說明文藝創作既貴在創造,又需要借鑑前人。杜牧作《阿房宮賦》,既表現了驚人的藝術想象力,又很善於借鑑前人。這在後面還要談到。
“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兩句,緊承“出”字,總寫阿房宮的規模。上句言其廣,下句言其高。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到“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就廣、高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寫。“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等句,既簡練,又形象。特別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更其傳神。不說長橋如龍,複道如虹,而說“未云何龍”、“不霽何虹”,不僅筆勢跌宕,而且從驚歎語氣中表達了對那些建築物的觀感,給客觀描寫塗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歐陽修很讚賞蘇舜欽《新橋對月詩》中寫松江長橋的“雲頭灩灩開金餅,水面沉沉臥彩虹”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