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章 李白·與韓荊州書,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韓朝宗如能不以己之富貴驕人,不以人之貧賤而輕忽之,則李白就能如戰國時毛遂那樣,在三千門客中脫穎而出。毛遂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向平原君自薦,在趙、楚兩國談判中立了功。穎脫,指錐子放在袋中,其穎(尖頭)立刻破袋而出,比喻賢士的才能必然迅速顯現。這一段著重讚美韓朝宗能禮賢下士,把他和周公、李膺相比,可謂稱頌備至。這種頌美從不少士人的談論中引出,顯得很自然,並不使人感到是阿諛奉承。後面再從平原君的故事中,很自然地表達了自薦的心情和要求。
第二段簡單介紹自己的經歷和才能。李白出生於蜀中,自稱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代(見《上安州裴長史書》),李暠是隴西成紀人,又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故此處說是隴西布衣。這時他流寓於今湖北省漢水流域一帶(戰國時屬楚地,故稱楚漢)。他十五歲愛好擊劍,三十歲文章寫得很有成就,憑著其文武才能,遍謁諸侯(指各地地方長官)和王公卿相,冀求援引。那些達官貴人也承認他的氣節道義很好。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談到,他早年時曾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楚地,指南死於洞庭湖濱,李白素服慟哭,臨時葬指南於湖側。數年後從金陵一帶歸來,又籌措經費,把指南安葬於江夏城(今湖北武昌)東。這便是他重視氣節、道義的一個例子。段末說:這是他平時的心情和行為,希望韓朝宗能夠了解。李白在本文中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性格特點頗為簡括,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則有較詳細的敘述,讀者可以參看。
第三段進一步希望韓朝宗能夠認識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先是頌揚韓朝宗的德行、學問、文章都好;意為他具備這麼好的修養,能夠識拔賢能之士是不言而喻的。接著希望韓朝宗要氣度寬宏,不因自己的長揖不拜而拒予接待。長揖,拱手自上而至極下,是古代賓主以平等身分相見時所行的禮。他要求韓朝宗不但不拒絕接待,而且要優厚款待,這樣他的文才便能充分發揮出來。據說東晉時大臣桓溫北征,半路上要寫一篇露布(公告),叫幕下文士袁宏倚立在馬前起草。袁宏手不停揮,很快寫滿七張紙,而且寫得相當好(見《世說新語·文學》)。此處用這一典故來說明自己文思敏捷、才能出眾。(李白的文才確是非常敏捷的,故杜甫有“敏捷詩千首”的詩句稱讚他。)接著又說:今天大家認為你韓朝宗是衡量文章、人物的權威人士,一經你的好評,便稱佳士。你何必吝惜階前盈尺之地,不讓我李白像袁宏那樣倚馬草文,一展文才,揚眉吐氣,直上青雲呢?李白頌揚韓朝宗,希望他賞識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但他對韓朝宗沒有顯示出一點卑躬屈膝的樣子,而是長揖不跪拜。(李白《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詩中也有“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之句。)這裡充分顯示了他“平交王侯”的氣概。《古文觀止》編者評雲:“此段正寫己願識荊州,卻絕不作一分寒乞態,殊覺豪氣逼人。”說得頗為中肯。
第四段推開一步,補充說明自己要求歸附韓朝宗的原因。先是說,從前東漢王允做豫州刺史,任用了賢士荀爽、孔融;西晉山濤做冀州刺史,甄拔三十餘人,有的在朝廷做了侍中、尚書等官,為前人所讚美。接著就說韓朝宗也薦舉了協律郎嚴某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等人,有的富有才學,有的行為清白,都被賞識薦用。李白看到他們銜恩圖報,忠義奮發,因此心情激動,知道韓朝宗對賢士能推心置腹,所以決心歸附於他。國士,全國推尊仰慕之士,這裡是對韓朝宗的美稱。段末表示,倘逢急難之際,自己願為之獻身,表現出詩人滿腔報國的熱忱。這裡急難是指戰亂等關係國運的大事。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出山參與永王李璘幕府;他臨終前不久,還打算以老病之身參加李光弼軍隊,討伐安史餘孽(見《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