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河嶽英靈集》序,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使海內詞人“翕然尊古”,繼承風雅傳統的結果。這一段述詩風演變,要言不煩,頗為治文學史者所稱引。
末段交待編選此集的目的與體例。此編初選、補選時間不同,故入選作品的下限時間有“乙酉”(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與“癸巳”(天寶十二載)之異文,入選篇數亦有“一百七十首”與二百餘首之異詞。詩選在詩家之前冠以“品藻”,是殷璠開創的融選詩與評詩為一體的新體制,故特加標出。結尾特別強調選錄標準之嚴格,“縱權壓梁(冀)、竇(憲),終無取焉”,遙應篇首“勢要及賄賂”者,是畫龍點睛之筆。這是在曲終奏雅的關鍵處再次強調本編完全以詩人創作的成就及作品的藝術水平為選錄標準,而不以作者的權勢為標準。從本編入選的詩人多為落拓不偶、棲遲簿尉的中下層文人及詩作的藝術水準看,編選者的這一反覆強調的標準是鄭重地付諸實踐的。這一點,既是詩壇情況深刻變化的反映,又和殷璠個人的遭際地位密切相關。梁、陳以來輕豔浮靡的宮體詩風,影響直至唐初,其時作者多為帝王貴族和宮廷文人。隨著世族地主文人逐步退出文學舞臺,庶族文人逐漸成為詩壇主體,以權勢地位為選錄標準的舊習自然要被革除,殷璠旗幟鮮明地反對以權勢取詩,正是適應了詩壇的深刻變化。殷璠本人,據今人考證,也有過屢試不中,長期以處士身分困居丹陽(曲阿)的經歷,因此對仕宦不進、困頓坎(左土右稟)的詩人懷有真切同情。以詩而不以勢為標準選詩,正是《河嶽英靈集》的特色和受人重視的原因之一。
序中標舉“聲律風骨”兼備,《集論》中也以“氣骨”、“宮商”並舉,這應該是殷璠評選盛唐詩的重要標準。但實際上,他於二者之中偏重於風骨。這不僅表現在他多選風骨遒勁的古體,而且在評論詩人時也多以風骨作為主要標準。在序中對“或五字並側,或十字俱平,而逸駕終存”的古體非常讚賞,對“責古人不辨宮商”的挈瓶膚受之流投以輕蔑,讚頌“惡華好樸”,鼓吹“翕然尊古”,都可看出他的主要審美趣向。
殷璠指出文有“氣來”,本篇正可視為“氣來”的典型。文章從首段批評近世選家“詮簡不精”開始,就貫注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以下批評挈瓶膚受之流,歷敘詩風演變以至篇末宣稱“縱勢壓梁、竇,終無取焉”,都有一種對自己的認識和所堅持的觀點的高度自信。因此,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常帶著銳利的鋒芒和強烈的感情,像首段、次段、末段的結尾,這種特點尤為顯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