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列子·愚公移山,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幹就幹,愚公當即率領並指揮家中丁壯,敲石挖土,用畚箕肩挑手提將土石運往“渤海之尾”。想想當時的情景:“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山是那樣巍峨高大,用最簡單原始勞動工具的幾個人與大山比較顯得那樣渺小。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圖景!“傻。”常人定會這麼想。這就是小說給愚公取名的表層原因吧。然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愚公沒有畏葸退卻,他們幹得熱火朝天,穿梭往來,繁忙有序,這種氣吞山河的壯志令人肅然起敬!所以愚公的“愚”,它的實際含義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定執著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愚”勁和韌性,是應當弘揚提倡的。最終山神懼怕屈服,天帝派遣大力神揹負二山移置他方。從此道路暢通,“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奏響了一曲人定勝天的凱歌,他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

如果故事像上述那麼平順簡單,那麼愚公形象和精神還顯得單薄,所以本篇在情節上還有波瀾起伏,在人物形象上還有映襯對照。在情節上,故事先後兩次設定懸念:文章開首說兩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令人對“本在”覺得好奇,有弄清原委的願望。中間其妻獻疑,提出兩項難題,家人只解答了其中一項,而對於“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的關鍵問題卻故意先擱置一邊,使讀者心生疑惑。這些都使小說情節有了跌宕曲折。為了突出愚公形象,小說還精心設定了一個“智叟”形象。一“智”一“愚”,相映成趣。中國古典小說人物的命名往往寓有褒貶或諷刺意味,這也是一個先例。智叟的語言潑辣尖銳,劈頭一句“甚矣,汝之不惠!”好像居高臨下、理直氣壯,顯得智愚涇渭分明似的。接著提出一個縈繞讀者心頭不解之結的棘手問題:“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這個問題與“其妻獻疑”相類似,不過同中有異,其妻的語言是懇摯的、實事求是的,智叟則語帶誇張,滿含譏刺。智叟與其妻也是一種映襯關係。與智叟相對照的,還有一個“始齔”即剛換牙的“遺男”。這孩子“跳往助之”,一個“跳”字將男孩歡蹦跳躍前去幫助愚公移山的童真情狀描繪得活靈活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勞動之艱鉅認真,並非兒戲。智叟與遺男,一老一少,一止一助,對照得趣味盎然。這些不同角色的出場,其主要創作意圖是為了更好地塑造愚公形象。

最能體現愚公形象精髓的莫過於愚公對答智叟的一番宏論。他不僅針尖對麥芒,首先呵斥智叟頑固,而且提出人力資源“無窮匱”的理由,充分論證了大山可移的前景。這番話看似有些嘮叨,有如繞口令,卻音節瀏亮,邏輯嚴密,辭鋒犀利,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孰智孰愚,至此真相大白。“風物長宜放眼量”,愚公由自己做起,又瞻望到子孫萬代的前景,不愧是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從結構上看,愚公這番話流貫了全篇血脈,提供了化解懸念的鑰匙,直接導致山神懼怕而有完滿的結局,實是整篇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藝術匠心堪稱是獨有造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