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列子·愚公移山,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列子·愚公移山
作者:【東晉】張湛輯注
太形[1]、王屋[2] 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3] 之南,河陽[4]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5],達於漢陰[6],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7] 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8],隱土[9] 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10]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11]之孀妻有遺男[12],始齔[13],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14]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15]!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16],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17],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18]以應。
操蛇之神[19]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20]二子負二山,一厝[21]朔東[22],一厝雍南[23]。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24]斷焉。
註釋:
[1] 太形(háng):山名。即太行山。位於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2] 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陽城、垣曲兩縣之間。山有三重,其狀如屋。[3] 冀州:我國古代九州之一。在今河北、河南、山西的黃河以北和遼寧的遼河以西地區。[4] 河陽: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州西。[5] 豫南:豫州南部。即今河南黃河以南一帶。[6] 漢陰:漢水南邊。漢水也稱漢江,源出陝西省西南部,在武漢注入長江。[7] 魁父:小土山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境內。[8] 渤海之尾:渤海的邊上。[9] 隱土:古地名。地處中原的東北。[10]箕畚(běn):即畚箕。用草繩或竹、木製成的盛物器具。此用作動詞。[11]京城氏:姓氏。[12]遺男:指父親死後遺下的男孩。[13]齔(chèn):兒童換齒。即脫去乳齒,長出恆齒。借指童年。[14]河曲:黃河迂曲處。[15]惠:通“慧”。聰明。[16]毛:小草。[17]徹:貫通。[18]亡:通“無”。[19]操蛇之神:山神。傳說山神手裡握著蛇。[20]誇娥氏:傳說中的大力天神。[21]厝:通“措”。安置。[22]朔東:朔方東邊。朔方,古地。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一帶。[23]雍南:雍州南邊。雍州,我國古代九州之一,在今山西、陝西一帶。[24]隴:通“壟”。土丘。
賞析: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
“愚公”形象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艱苦卓絕改天換地的精神,因而受到歷代志士仁人的謳歌。宋辛棄疾《玉樓春·用韻答傅巖叟葉仲洽趙國興》詞:“青山不解乘雲去,怕有愚公驚著汝。”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聖賢指為血路。”這些都是對不朽典型愚公的高度肯定。
愚公耄耋高齡,“年且九十”,按理應當靜心息慮,頤養天年。然而老愚公因苦於大山堵塞交通,迂曲繞道,出行不便,就毅然下決心要搬掉門前擋道的太形、王屋兩座大山,這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沖天豪情和氣魄,充滿浪漫色彩,令人驚歎。他不是孤軍奮戰或一意孤行,而是有勇有智,“聚室而謀”,提出“畢力平險”的目標。由此贏得家人的“雜然相許”。“雜然”二字,使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的熱烈情景躍然如見;“相許”說明愚公提議深得人心,因而調動了全家人的積極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