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尚德緩刑書,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所以成功,是由於“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即實行政治改革,“澤加百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最後,指出昌邑王以淫亂被廢,宣帝以有德而立。這是表示宣帝即位一事,與上述史事極為相似,而上述歷史經驗值得鑑取。作者用重筆寫此段,是為了提醒宣帝鄭重於即位之初,把握住即位之初。這就足以導向主題,即改過從新,尚德緩刑。

第二段,突出即位之初,應當改過從新,實行政治改革。“《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是指出改革政治的文化依據。“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統”,是指出改革政治的現實需要。“滌煩文,除民疾”,是指出改革政治的核心任務。依《春秋》大義,君主之所以必須以正道即位,是為了尊重天下的一統,慎重於政治的開端。具體說,君主即位應當以政治有道改變政治無道。在當前,就是要革除繁重嚴酷的刑法,解除人民大眾的痛苦。上文“必有異舊之恩”,此處已明確地指出之。上段是從即位之初一事,導向改過從新、尚德緩刑這一主題,此段則是直接推出政治改革綱領,亦即直接推出主題。此段篇幅雖小,卻是本文關鍵所在。

第三段,痛陳酷吏政治何以必須革除,乃是本文結構中的主體部分。作者首先指出,酷吏政治是反文化反道德的秦朝法家政治的集中體現,亦是秦朝自取滅亡的一大原因;然後揭示,酷吏政治仍是本朝政治的現實存在,並是本朝“太平未洽”的根本原因。自論說文體的角度以觀之,路溫舒指出漢朝政治與暴秦具有一致性,是足以深切著明何以必須革除酷吏政治這一論說主題;自歷史文化的角度以觀之,作者指出本朝政治與暴秦具有一致性,則足以表明“西漢知識分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語)與批判精神,亦足以體現出他們為人民爭生存權利的良知與道德勇氣。作者又提出“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這一法律思想命題。大命,正是指人民的命運及由人民命運而來的國家命運。作者進而揭露酷吏政治下的現實,是司法官吏競相“以刻為明”、量刑必重、“皆欲人死”的司法風氣,造成“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的社會慘狀。作者深入揭發酷吏政治的內幕,是司法官吏使用編造罪名、屈打成招的刑訊手段。而主管官員更把這種手段指點傳授給所有司法官吏,形成以逼、供、信為本質的司法程式。且不僅是編造羅織罪名強迫囚犯冤屈地認供,也是用這編造羅織的罪狀,來騙取朝廷終審的認可。作者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獄吏草菅人命、賊仁殘義,乃是人民之公敵;獄吏敗壞法律、敗壞人倫人道,乃是天下之大患。此段“死人之血”三句,“畫地為獄”四句俗語,直畫出一幅酷吏政治下血淋淋的猙獰可怖的人間地獄圖。由此來讀此段首尾相呼應的“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此所謂一尚存者也”,實際是警告:若不革除酷吏政治,則漢之為漢,將無異亡秦。

第四段,提出必須廢除誹謗(指議論是非)罪。作者強調,廢除誹謗之罪,才能“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達到天下太平。作者在主張尚德緩刑、廢除獄吏政治的同時,特別要求廢除誹謗罪,用意至為深遠。依中國文化傳統,能否接受政治批評,是君主是否明智,政治是否有道的重要標尺。《尚書·商書·說命中》即雲:“唯木從繩則正,後(指君主)從諫則聖。”而能夠接受政治批評的主要標尺,則在於形成一個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政治風氣。如《尚書·周書·洪範》雲:“謀及庶人。”《國語·周語上》雲:“為民者宣之使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雲:“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子產不毀鄉校,曰:“是吾師也。”從刑法角度說,定誹謗罪,則易開濫刑之風。所以,作者以“誹謗之罪不誅”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紅羅血影

文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