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章 治安策,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段建議文帝施行法制,並陳述法制必將帶來的好處。首先,建立法制無需文帝勞心傷神。其次,法制能確保漢廷長治久安,能使文帝的美德昭於世人,傳之後代,生為賢明之帝,死為聖明之神。總之,法制無論對於漢朝,還是對於文帝本人,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而文帝唯一該做的,就是傾聽並採納賈誼的意見。
第三段切入正題,以不久前文帝親身經歷的干戈之爭,說明王侯的危險性。以眼前的事實為例,是力求令文帝觸目驚心,促其猛醒。
第四段論述即將面臨的危險,分析暫時安寧的緣由,指出解決王侯問題的緊迫性。文中緊扣“強則作亂”這一癥結,強調危險正日益逼近。因為隨著時光的流逝,“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一旦條件成熟,必定作亂。所以必須趁他們羽翼尚未豐滿,及時下手。否則待到形成氣候,即使堯、舜再生,也無能為力。
第五段以許多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疏者必危,親者必亂”的道理,藉以打消文帝可能存在的一切僥倖心理。文中頗為大膽地以文帝與高祖劉邦相比較,直言不諱地斷言文帝缺乏對付諸王作亂的能力,再一次提醒文帝,必須及時設法。
第六段借用屠牛坦宰牛這一故事,說明治國的道理。告訴文帝,治國應切中癥結,該狠則狠,快刀利斧,往往奏效。又一次敦促文帝,不能優柔寡斷。
第七段在前面的層層鋪墊之後,開始出謀劃策,提出實際的解決辦法。首先他告訴文帝“強者先反,弱者乃安”的道理,隨後指出,當今之計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削強為弱,逐漸分割諸侯封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孫,使得大國不復存在,而眾多各自為政的小封國,則不會對漢廷構成威脅。如此“眾建諸侯”,既能顯示文帝恩澤有加,又可侵削諸侯實力,實為一舉兩得,同時它還獨有不露痕跡的效果。
最後一段則與開頭呼應,用“病大瘇”“苦蹠盭”作比,又一次點明當今局勢的嚴重性和危險性。
本文凝聚了賈誼多年來對於諸侯亂國這一事實的觀察和認識,其中揭發、論述和分析,往往一針見血,切中肯綮。按理來說,漢文帝並非昏庸無能之輩,賈誼旨在削弱諸侯勢力的策略,應該能夠立見成效。但是,由於當時的形勢和某些方面的限制,賈誼的呼籲和警告,並未引起執政者足夠的重視。後來,文帝雖然“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又遷淮南王喜於城陽,而分淮南為三國,盡立厲王三子以王之”(《漢書·賈誼傳》)。多少採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然而涉及範圍太小,力度也不夠。終於在景帝三年(前154),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而最終徹底消弭諸王對朝廷的威脅,則是後來由景帝和武帝逐步完成的。
賈誼的政論文,開創了漢代此類文字筆力勁練、內容充實、語言朴茂、氣勢磅礴的風格。清人金聖嘆就曾盛讚《治安策》如海如潮,浩瀚閎肆,實為天下罕見的奇文:“夫此則真謂之海矣:千奇萬怪,千態萬狀,無般不有,無般不起。則真謂之潮矣:來,不知其如何忽來;去,不知其如何忽去。總之,韓(愈)、蘇(軾)二公文章,縱極汪洋排蕩時,還有牆壁可依,路徑可覓。至於此文,更無牆壁可依,路徑可覓。少年初見古文,便先教讀一萬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六)
所謂如海如潮,忽來忽去,千奇萬怪,千態萬狀,首先是指本文多變的風格和流暢的氣勢。作者彷彿是在與文帝當面對話一般,隨時根據需要,改變著語氣和節奏:時而如摯友談心,娓娓道來,猶如細雨潤物般的溫柔;時而又痛快酣暢,無所顧忌,彷彿諍友瞠目而視,對面辯詰。如第二段述及“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時,注意設身處地為文帝切身利益著想,宣告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