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章 信陵君竊符救趙,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炙人口的名作。就敘錄歷史事件來說,“救趙”是文章的中心,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大段文字全為救趙張本。從傳記文學的角度看,前半寫下士,後半寫得士之用,二者都是為了刻畫信陵君這個戰國時代的名公子。《史記評林》錄明代人茅坤之言曰:“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分析這篇文章,首先要看司馬遷是怎樣寫他胸中得意人的。
世之論信陵君者,多以為他的“下士”不同於平原君的“徒為豪舉”,也不同於孟嘗君的網羅雞鳴狗盜之徒,好像他的“下士”完全出於天性,沒有功利的目的。其實未必如此。各人個性不同,因此,同為貴公子,“下士”的具體動機、態度可能並不一樣。但把這一行為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便會發現,這些宗室親貴的“禮賢下士”,都不是沒有目的的。當時七國紛爭,互相殺伐,諸侯進則欲併吞友鄰與國以廣霸業,退則求所以安社稷、保邦家。在一國之內,也是爾虞我詐,互相爭奪,作為宗室貴近,位居公子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或養士以延譽國中,或廣蓄羽翼以備緩急,信陵君又何嘗能夠例外?他高出諸公子之上的地方,在於他“下士”除了上述目的之外,還體現了為國求賢。他一生勳績卓著的事業,在於抗秦存趙。魏趙唇齒之邦,救趙即所以保魏,這是很淺近的道理。司馬遷寫信陵君,著意突出他愛國精神的一面。在救趙之後,寫了他“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伐魏”。歸魏之後,又寫他將五諸侯兵破秦於河外的事蹟。傳的結尾還補了一筆:信陵君死後十八年,秦“虜魏王,屠大梁”,終於滅亡了魏國(按,以上均《魏公子列傳》後段所記,本文引原文僅至救趙止,未具錄)。這樣組織材料,顯然在於表明信陵君一身系魏國之安危,以突出其愛國者的形象。這樣寫,他自然站得比春申、平原、孟嘗等貴公子高出一等。這是司馬遷刻畫他“胸中得意人”的立足點。
其次,信陵君為國求士,態度確實與別的公子不同。司馬遷對信陵君的刻畫,在這方面也最為著力。人皆知信陵君“下士”,不分等第、身分、地位,卻很少有人留意到,他對這些士的才識品節,事先有充分的考察和認識。他以厚禮待侯生、朱亥,這兩個人果然在關鍵時刻為他謀畫出力,直至身殉。這樣寫,就顯出信陵君具有高人一等的識力,所謂“慧眼識英雄”。
寫信陵君親迎侯生赴家宴一場,筆觸極細,是本文前半部最精彩動人的地方。侯生是個心懷韜略的隱者。他與信陵君同處大梁,近在咫尺,不可能不知道信陵君愛士。但他從不曾干謁過這位貴公子。顯然,他持身嚴謹,在動盪紛繁的戰國政局中,要擇主而事。因此,公子送他厚禮,他一口拒絕。待公子親自帶車騎來接他赴家宴,他又一再考驗公子的誠意。以信陵君的身分,親自駕車,虛左以待,於侯生不可謂不恭不誠;這個守門老人卻毫不謙遜地上車,公然坐於上座,以觀公子顏色。車行途中,侯生又提出要公子駕車送他去市場上看望他的朋友——屠者朱亥,橫生枝節。到了朱亥處,故意“久立,與其客語”,旁若無人,再一次考驗公子。公子的反應卻是“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與此同時,司馬遷還騁其“石有三面,樹有四枝”之筆,插敘公子府中“置酒大宴賓客”、“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的場景。一邊急如星火,一邊慢吞吞若無其事,愈益烘托出公子屈躬下士的虔誠,文字也顯得一波三折,峰巒迭起,極富戲劇性。及至侯生車到,滿堂貴客等了半天,沒想到公子親自駕車迎來的竟是這樣一個衣冠襤褸的守門老頭,自然要“賓客皆驚”。這一驚,襯出了公子為人不同凡俗,公子此舉出人意表。刻畫一個人物,能使之不同凡俗,出人意表,自然能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人物鮮明、獨特的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