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尚書·商書·仲虺之誥,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著提出了驚世駭俗的觀點:“王者之取天下,雖曰天與之,要必有陰謀焉。”龔自珍認為“亳眾”是湯派往葛的內應,“老弱饋食”則是間諜。葛伯的所作所為僅僅是清除湯派來的內應和間諜。文章末尾說:“夫葛何罪?罪在近。後世之陰謀有遠交而近攻者,亦祖湯而已。”認為湯先滅葛只是因為亳與葛距離近,即《孟子》所說“湯居亳,與葛為鄰”。
歷史事實究竟如何,主觀分析與客觀真實可能不同,但這並不是關鍵的問題。孟子對仁義道德的呼喚,對民貴君輕的闡發,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對於歷代統治者都有著強烈的鏡鑑作用。龔自珍身處清末,目睹國勢羸弱,思想凋敝,他一方面強調經世致用,要求思想要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又強調思想解放,要求敢於質疑,善於思考,具有重要的認識論價值。
《易經·革卦》的彖辭將成湯伐桀、武王伐紂概括為“湯武革命”,是儒家津津樂道的社會變革。然而,“成湯放桀於南巢”為什麼“惟有慚德”?這反映了儒家政治論述的矛盾性。堯舜禹禪讓這是儒家禮讚的天下為公,而成湯伐桀、武王伐紂皆為以暴易暴,弒君奪位;伯夷、叔齊是孔子稱許的仁人賢士,而伯夷、叔齊聞武王伐紂,阻道力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以至誓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中。孔子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孟子稱許武王伐紂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然而,終難彌合正義性與合法性的矛盾。漢景帝朝的一次廷爭也可以看出儒家評價這一歷史事件的尷尬。
《史記·儒林列傳》:“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顯然,廷爭最後轅固生有點理屈詞窮,強詞奪理。漢景帝的結論成了後世對這一歷史性事件評述的定式:只言其正義性,不論其合法性。可知,“湯武革命”的研究空間還應該拓展。
《仲虺之誥》的語言精煉優美,以四字句為主,駢散結合,多用錯綜、對偶、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顯示出較高的寫作技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