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章 荀子·天論,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這就充分表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變異,都只是自然現象,與人治無關,更不是什麼“上天垂警”“神靈顯威”。為了解除人們心中的疑惑,荀子在這裡特地運用了設問(自問自答)、排比、反覆、對比等修辭手法,並且多用判斷句,斬釘截鐵又酣暢淋漓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並論證了這一觀點的無可辯駁的正確性。這就有力地破除了當時普遍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迷信思想,也正充分反映出荀子科學的理智的自然觀。在“雩而雨,何也”這一設問裡,荀子不僅明確表示旱和雨都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求神時碰巧下雨,就如同不求神也會下雨一樣;而且推而廣之,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實質,認為求雨的雩祭,“日月食而救之”,“巫筮然後決大事”,都只是政事上一種文飾,也即是一種政治手段,並非真的有什麼神靈在主宰著。這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科學論斷,可說是非常大膽的,在當時條件下,是極其難得的。
三、駢散結合,氣勢充沛。
荀子的文章以議論透闢、發揮盡致、駢散兼施、氣勢充沛著稱,從《天論篇》中也可窺見一斑。春秋戰國時期,從學術方面來說,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真正“百家爭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無論是政治上、學術上都不存在“統於一尊”的現象(春秋前期及中期,齊桓、晉文還倡言“尊周室”,但實際上也無非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已,晉文公以後,就連真正能稱得上霸主的也沒有了;學術上更無“我說了算”的學閥、學霸,儒家的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佔統治地位,乃是從漢武帝以後逐步發展、形成的),誰都可以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誰都沒有權利憑藉政治上或學術上的特殊地位去對別人指手畫腳,強迫別人怎麼樣。要想讓自己的學說、主張為別人所信服接受,就只有透過深刻透闢的說理分析,生動精練的語言(包括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磅礴充沛的氣勢,才能達到。孔子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正說明了說話和寫文章要十分重視文采。在先秦諸子中,孟子和莊子的文章,固然有他們獨自的風格,並給後世散文家以很大影響,但荀子卻於他們之外獨樹一幟,除了首創“賦”這種文體外,特別值得注意的要數他的議論文。為了說理酣暢透徹,並且增強文章的氣勢和鮮明的節奏感,荀子在語言的運用上把駢句和散句很自然地結合起來,達到揮灑自如的境界。試看本文第一段,一開頭就提出“天行有常”的觀點,是散句;緊接著就用兩組偶句,從正反兩方面加以強調;然後又用兩組排句進行鮮明的對比,極有氣勢地闡述了“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的說法;最後又以散句作結:短短一段文字,既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又有確鑿而有力的論證,令人無可辯駁,不容置疑。而這,正是透過駢散結合的語言來實現的。又如第五段,荀子運用設問設答的手法,從天象、時令、地利三個方面論證了人類社會的“治亂”與自然變化沒有直接的聯絡。從總的方面說,這三方面構成了並列關係,而且其中還運用隔離反覆的修辭手法,起著強調自己的看法,加深讀者印象的作用,可說是“駢”;末了引《詩》作結,可說是“散”。而從每一個方面說,本身又有駢有散,極盡文筆的變化。再如第十二段,荀子運用比較取捨的句式闡明瞭“人定勝天”的思想,一連用了六個“……孰與……”的排句,不僅鮮明地表達了觀點——否定什麼,肯定什麼,而且氣勢極旺,宛如六道大川,奔騰澎湃,勢不可當。最後一起朝宗於海——“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這個散句式的結論,駢散結合,巧妙自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