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章 國語·勾踐滅吳,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不自量力與吳國交戰而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並採取葬埋死者、慰問傷者等一系列撫慰的措施。他還以古代賢君為表率,將人民作為立國和復國的根本,鼓勵繁殖人口,禮賢下士,扶危濟困,親自參加勞動,十年不向人民徵收賦稅,使全國上下人心齊一,國力強盛。晚唐詩人韓偓有兩句詩說:“猛虎十年搖尾立,蒼鷹一旦醒心飛。”(《天鑑》)經過默默的積極的備戰,勾踐已如猛虎蒼鷹準備下了強爪利喙,只待時機到來時的一搏了。第三部分(第七、八、九自然段)寫勾踐出征與滅吳,雖然是從寫百姓請戰開始,但重點依然落到勾踐雪恥復仇這一點上。他動員百姓,著眼於除非不戰,戰則務求必勝,因而強調聽從統一指揮,主張賞罰嚴明。對於夫差的求和,他拒不接受,而以一舉滅吳消除後患。從本文以及《越語下》中我們知道,勾踐在反攻復國過程中卓越的謀略與成功的行動,與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是分不開的,但歸根結底,還在於勾踐主觀上所具有的若干良好的思想素質。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勾踐的一生並不都值得肯定。范蠡就看出勾踐可以同憂患而難以共安樂,取勝以後,難免要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因而在滅亡吳國以後,在回師途中便不願再回越國,乘輕舟浮於五湖,急於歸隱去了。文種因不聽范蠡的勸告,落了個賜劍自盡的下場。但從轉敗為勝終於滅吳這一過程來看,勾踐思想性格中富於光彩的一面是值得充分肯定並給予高度評價的:首先是他具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他不僅在行動上與百姓同甘共苦,休慼與共,而且在思想上對於以民為本有明確的認識。他兩次提到“古之賢君”如何如何,言下之意,認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無敵於天下。作為君主,能夠如此看重百姓,應該說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其次,最重要的,還在於他有著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他面對的敵人十分強大。夫差在打敗越國以後的十幾年中,國力正處於鼎盛時期,先後出兵攻打陳、楚、魯等國,兩次執牛耳與諸侯國會盟。勾踐卻毫不畏懼,執著於反攻復國的目標,甘願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地前進。他充當夫差的馬前卒,低眉折腰在吳國服役,長達三年之久(前494至前491),從敗退到滅吳,前後竟經歷了二十二個年頭(前494至前473),但鍥而不捨,有志竟成。吳越之戰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而勾踐在反攻復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卻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至今還在炎黃子孫的血管裡流淌。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此文詳略的藝術與對話的成功最值得稱道。戰爭的具體情況不是作者的注意力所在,因此,文中首先隱去了吳越五湖之戰、勾踐被打敗這一段史實;對於越國反攻過程中數年間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用了“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寥寥十三個字。和談與備戰是作者所要著力表現的,便不惜筆墨放開去寫。關於和談,從勾踐徵詢臣下意見開始寫起,讓文種、夫差、伍子胥、伯嚭等人一一出場,文勢跌宕,高潮迭起。貫穿其間的一個懸念,則是文種到吳國“行成”(求和)的成功與否。吳王聽了文種的一席話,“夫差將欲聽,與之成”;不料伍子胥半路殺出,進行諫阻,形勢頓起變化;文種再次努力,送美女給吳國太宰伯嚭,經過伯嚭向吳王說情,終於“夫差與之成而去之”。關於備戰,從人力物力兩方面寫出,人力一面寫得尤其詳細。婚娶的具體規定,獎勵生育的具體措施,無不如實筆錄。詳略得宜,保證了重點突出,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事有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長於寫對話,本是《國語》的一大特色,本文體現得尤為鮮明。成功的對話,總是切合特定的環境與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的。只有在敗退到會稽山之後,勾踐才會向三軍徵詢退吳的計謀,也只有在這時,他才會親切地稱三軍將士為“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