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章 【宋】王質《遊東林山水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墨中心放在“溪”——東林水上,以水為描繪物件,即使“背”——離開溪,也還落腳在溪上,是為著表明作者徜徉漫步,與溪為伴。細細觀賞,則所見水色分明,增添了描述的真切感。然後開始寫溪:“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突出的是溪水的色彩和狀態,取靜態描述方式。隨著遊路變化,作者也另開筆路,給讀者一個溪水的濃重深邃印象之後,馬上換筆。“溪未窮”,不等寫完溪流,被另一動人的景象所吸引,便丟此顧彼,“得支徑,西升上數百尺”,隱含著作者的遊興。開始登山,登山一路所見皆略而不提,騰出筆墨集中描述山頂眺望所得景色:“既竟,其頂隱而青者,或遠在一舍外。”翠峰如簇,作者筆墨大幅度地放開,一系列比喻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迸跳出來:“銳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圓者如璧”。這裡把山的景象、狀態分為四種:尖、缺、高、圓,涵括了一切山勢。可見,作者不是寫的獨峰,而是群山,形狀各異,所用比喻,連出迭現,形成博喻。本體和喻體的關係十分貼切,形象生動,以生活中常見的物象增加了讀者的視覺直接感受。描繪了群山,再以樹林進行點染:“長林遠樹,出沒煙霏”,“冥濛”不清。顯然,這是對起句“欲夕”時間的具體化。暮靄四起,林木當然呈“出沒”之態,蘇軾《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曰:“孤煙落日相溟濛”。這樣,越是寫出景象的模糊性,就越是表現出描繪的逼真感。作者於此又迸出一串比喻:“聚者如悅,散者如別,整者如戟,亂者如發”。有聚有散,有整有亂,各盡其態。多種狀態使景象不致單一,顯得豐贍。豐富的意象、豐滿的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用串串博喻,其用意也應作如是理解。狀林繪山的兩個博喻,形式雖同,意象則異。“戟”、“發”取物象,與前同;“悅”、“別”用人情、心緒,與前異。用“悅”的情感表現說明樹林的“聚”,用“別”的人際關係說明樹林的“散”,新穎獨到,且富於情緒性的表徵。接下來,視線落到水上。第一個層次是水系掃描:“水數百脈”,以見其多;“支離膠葛,經緯參錯”,以見其狀。這些都是進行總的描述,表現東林水的特徵。作者的視點是居高俯視,數百水流,盡收眼底,描述極為開闊舒展。第二個層次是分類描述:“迤者為溪,漫者為匯,斷者為沼,涸者為坳”。長短盈虧,各不相類,遂形成各種水流形態,短短四句,概括力極強,也具體顯示了第一個層次“支離膠葛,經緯參錯”的特徵。第三個層次是洲島描述:“洲汀島嶼,向背離合”,寫出各種佈局位置,而且描述出“青樹碧蔓,交羅蒙絡”的錯綜景象。第四個層次再次具體化和情景化:“小舟葉葉,縱橫進退:摘翠者菱,挽紅者蓮,舉白者魚”。在繁忙景象的描述中尚有色彩的濡染:翠、紅、白,互為映照,色彩益發鮮麗動人。菱、蓮又符合文章開始時“八月三日”的清秋季節特徵。對小舟上人物的點染更是各盡其致:“或志得意滿而歸,或夷猶容與若無所為者”。人物的入畫,增添了畫面的情致。作者寫水中諸般景緻是眺望所見,眺望有一個立足點——山。這樣,雖是寫水,卻隱隱地歸結到山,山水相依,其用筆至為精心。接著就直接寫山了:“山有浮圖宮”,寫出挺拔的長松林,但不多作筆墨盤桓,只稍作描述便收筆,可謂詳處潑墨如注,略處惜墨如金。對照前文層出迭現的比喻,這一藝術特點就頗為鮮明瞭。下山描述,也是略略點染:“岡重嶺復,喬木蒼蒼”,文字疏密相間。“月一眉掛修巖顛”,意境幽美,引人遐想。不僅如此,作者在輕描淡寫中還不免添點筆墨情趣:“遲速若與客俱”。這誠然表現了“月亮隨人行”的下山情景,但其中不是氤氳著某種趣味嗎?

第二段,記述第二天舟遊中的水景。在簡略交代遊覽路徑後,便“俯門而航”了。“自柳竹翳密間,循渠而出”,這出航地點的意境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