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章 【宋】王質《遊東林山水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幽美,大有宋詩“小舟撐出柳蔭來”(徐俯《春遊湖》)的情境,可以說是一詩一文,相得益彰吧。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三四曲折”重複有二,給人以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感。果然,經“曲折”“乃得大溪”後,作者就放筆潑墨了,扣住清秋時節的荷花盡情描述:“風自兩岸來,紅披綠偃,搖盪葳蕤,香氣勃鬱,沖懷罥袖,掩苒不脫。”富於動態美,兼及色、味、形。“風”是荷花景色變化的原因,使得一切景色不致靜態呆滯,而是盡得變化之美。因“風”之吹拂,使荷葉荷花“紅披綠偃,搖盪葳蕤”,使荷花“香氣勃鬱”。作者具有鋪染才能,以“沖懷罥袖,掩苒不脫”來強化香氣之濃、之重。這裡寫景隱含著情,景語乃情語,以情語寫景。然後,情開始上升,“得酒兩罌”,借酒導情,“復引舟入荷花中”便“歌豪笑劇,響震溪谷”,放懷抒情,進入全文抒發豪情的高峰。情因景而得,遂得情景交融之妙。然後,以“風起水面,細生鱗甲”的柔美景象稍作映帶,再以“流螢班班”的具體物象暗示晝而入夜的時間轉換。寫“流螢”同樣富於美感,“若駭若驚”的擬人化,“奄忽去來”,或明或暗、時去時來的變幻性,點染出水中夜景。寫足了水景後,作者不忘寫山,以山映帶水,意境開始轉換,由舒展優美變為森凜悽清,情緒由豪宕變為悲悽,而且呈下滑趨勢,併為第三段作了先期準備。“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山益發顯得高峻和迫近,完全符合夜深時分的景象特徵。蘇軾《石鐘山記》亦有過描述:“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擬人化的筆法增添了描述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作者仰天俯水,“天無一點雲,星斗張明”,顯示天的明淨。再寫倒影“錯落水中,如珠走鏡,不可收拾”,顯示出星的晶瑩。和上文山的森然之態相組合,在環境氛圍上便渲染出悽清和冷峭感。下面的“隸而從者”的學鳥叫和唱歌聲之所以會“翛然使人悵而驚”,“悽然使人感而悲”,其中一個原因是外在的環境所致。月小山高,森然凜冽,歌聲又借“風露輔之”,造成一種心靈的壓迫感和悽清感,便聞歌而作悲。這只是表層原因。其深層原因則是因為作者內心已經形成了一個悲的心理圖式。“能嘲哳為百鳥音,如行空山深樹間,春禽一兩聲”,本來春山一路鳥空啼的鳴囀聲是悅耳的,動聽的,作者又何以會“悵而驚”呢?運用審美心理學的原理來說明,作者心理已有一個悲的心理圖式,所以才能聞鳥鳴而生驚。這樣,上文所寫的舟中豪飲、劇笑狂歌,毋寧說是一種曠放,是一種曠達的情緒表現,在豪邁的外在現象裡隱含著某種悽婉和酸楚,下文的“開口一笑”也是一種表現。
第三段雖然是一般遊記程式,但它集中揭示了遊者的內心情感。姚、沈、周“三君雖紈綺世家,皆積歲憂患”,身在世家之中,卻積年飽含憂患意識,這是何因?這似乎要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其時金軍長驅直入,山河淪陷,這是憂患意識產生的深層原因和實際內容。而作者本人羈旅異鄉,飄泊東西,“引領長望而不可歸”,生的離別甚於死的訣別,滿懷著悲憤,國仇、家恨、羈怨交織在一起,“今而遇此,開口一笑,不偶然矣”。這“開口一笑”有著豐富的深沉內涵,是勉為曠達的情緒表現,借山水以洩情,於是風光秀美的東林山水也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愁雲。
作者以詩人之質寫散文,貫串著詩的情調和韻致,屬於以詩為文的型別,有詩情的灌注,有畫意的展現。作者才華橫溢,因此,意象往往紛呈,詞采斐然。描述某一種意境時,筆墨常常貫珠似地如流似淌。但作者不是賣弄才華,而是切景切境,錘鍊語言,雖然妙喻如珠,卻無不熨帖。文中有全景的鳥瞰,亦有細景的勾描,集中於微部,則反覆濡染,必欲描述盡致。作者疏密繁簡,安排得宜,水景集中寫荷花,則別處不寫。時而有“柳竹翳密”的幽美,時而有眉月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