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宋】朱熹《送郭拱辰序》,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瞭郭拱辰畫技已遠遠超越了“良工”境界,進入化工境界了。這裡不是平鋪直敘而言之,而是經過折衝墊高而推舉上去,顯得更有力量。第一節是概寫,是總體判斷和讚賞,依靠的是文筆技巧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第二節意脈上相承第一節,運用具體事例加以坐實,借用論說文的筆法可稱之為先提出論點,然後用事實加以論證。第二節一開始行文亦有轉折:“予頃見友人林擇之、遊誠之,稱其為人,而招之不至。”“招之不至”恐非一般的擺架子,而是風骨的顯示。但緊接的第二句,情形判然不同,“今歲惠然來自昭武”,由昂然不至到惠然而至是一大轉折,於轉折中見出郭拱辰之為人、品性、氣骨。由此,“招之不至”和“惠然肯來”構成了郭拱辰之全人。下面的實寫是對第一節虛寫的補充和印證。這是在“裡中士夫數人慾觀其能”的實際驗證中體現的,進一步描述了郭氏畫技的精湛。“或一寫而肖”,“或稍稍損益”,分述兩類作畫情形。“稍稍”一詞用得極見分寸感,較之“一寫而肖”只是略遜一籌而已。但是,一揮而就也罷,稍作修飾也罷,均“卒無不似”,最終的結果則一,沒有不逼肖原型的。不僅得其形似,更重要的是“風神氣韻,妙得其天致”,即得其神似。這便以具體例項顯示了郭氏畫技之高超。接著,文章再具體化,由“士夫數人”及於“予”之一人,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九,有《贈寫照郭拱辰》一文,特別提到為朱熹所畫的像,“展卷對之,如欲笑語”,可以與朱熹本文的下列描述相參照。“有可笑者,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計雖相聞而不相識者,亦有以知其為予也。”兩句前後恰成抑揚,而抑中且含揚意,句有轉折,文有波瀾。雖然“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不盡鬚眉畢肖,但拿來給陌生人一看,奇蹟般的效應便發生了:只聞朱熹其名而未見其人的人們,立刻就能從畫像上準確無誤地判斷出“以知其為予也”,這是對郭氏畫技的最高讚揚。逸筆草草,得其神韻,乃畫工之最高境界。這便回應了第一節的虛寫文字,給以實體化。“有可笑者”是故施抑筆,“知其為予也”,轉入揚筆,一抑一揚,生出文章波瀾。而前一句貌為抑而實為揚。畫像宛然似麋鹿之姿,不為形似,但傳其“林野之性”,傳其神:不符形而符其最本質之特徵,則為揚。虛以抑之,實則揚之,文筆搖曳生姿。第二節之於第一節是文意的具體化,作者一路曲折行文,使人疑是畫論或畫工贊。至此,作者還未露出真意,真意在下文。
第三節一開始與第一、二節文意出現斷裂,與郭氏畫技了不相屬,劈頭寫出自己即將開始的遊蹤,轉入遊覽規畫的陳述。憑空而來的文句,又適成一大轉折。一個長句“遊”“窺”“登”“望”“歷”“經”“據”“臨”“出”“上”“入”“訪”等十多個動詞蟬聯而下,一氣如注,甚有氣韻,而這些動詞無一犯復雷同,無不熨帖他遊覽的方式和特點。“以望蓬萊”,見其胸次之遠;“以臨洞庭風濤之壯”,見其襟懷之闊。登則“據祝融之絕頂”,遊則覽江湖之勝,可謂豪宕。文筆流走,至“然後歸而思自休焉”,實現他的隱逸企望,文意陡落,出現一大頓挫。凡此多折,意愈轉愈深。他的遊覽還含有尋訪隱士的意圖,“彼當有隱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見,而予幸將見之,欲圖其形以歸”。能夠尋訪到他人所無法見到的隱士,這是有幸;但郭拱辰“以歲晚思親,不能久從予遊矣”,這是不幸。雖然不能從遊有一定原因,但終是憾事。“矣”字已露微嘆,跟後“予於是有遺恨焉”,遂直接表現出自己遺憾的態度和情緒。所謂“於是”,即指有幸與不幸,是從這對矛盾中引發出來的。“世人所不得見,而予幸將見之”,此處“而”是一轉折,意在突出有幸;隨後“而郭君以歲晚思親”,又一轉折,意在突出不幸。措辭雖委婉,而情緒有波瀾。但“遺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