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章 【金】元好問《市隱齋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業,都無所不可,不必一定要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文中暗用典故,以古代著名隱士姜太公、趙國隱士毛公、薛公的事蹟,來證明其說,顯得充分、有力。既然隱居只要符合“自閉之義”,就無所而不可隱,那麼古人為什麼又有大隱之說呢?作者進而對此作了闡明:“謂初機之士,通道未篤,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以山林為小隱;能定能應,不為物誘,出處一致,喧寂兩忘,故以朝市為大隱耳。”大小隱的實質在此也得到了透徹的解說。文章至此是從正面論隱居,邏輯嚴謹,無懈可擊。由於隱逸一直被視為高士,因而為許多人所仿效。但眾所同趨,其類必雜,在隱逸這種高尚之行中有時不免也滲進了一些卑劣的企圖,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就譴責了那些“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假隱士。這類假隱士歷代不乏其人,作者筆鋒一轉,針對這種現象加以批駁:“自山人索高價之後,欺松桂而誘雲壑者多矣,況朝市乎?”“懸羊頭,賣狗脯,盜蹠行,伯夷語,曰‘我隱者也’而可乎?”作者以聲色俱厲的反詰,表達了對欺世盜名的假隱士的深惡痛絕。毫無疑問,欺世盜名是不符合“自閉之義”的。文章寫了真假兩種隱士,而市隱齋主婁公屬於哪一種人呢?作者用“顯”與“隱”進行對比,揭露出婁公行為的矛盾之處,這種矛盾的行為與隱居的“自閉之義”是大相徑庭的。這位“市隱婁公”是何許人,便已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礙於情面,作者又為婁公找了一個下臺的階梯:“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強為之名耳,非公意也。”很明顯,這是託詞,然而,畢竟為婁公留下了一點回旋的餘地,這也許體現了“溫柔敦厚”的文風。
這篇《市隱齋記》,當記敘市隱齋得名之由來,或其所處之環境、條件,或讚美其齋主隱居樂道之美德等等。然而元好問卻採取了不同一般的寫法。文章集中筆墨論隱居之義,圍繞著對隱居之義的正反兩方面的闡述而組織全文。乍看起來,文章不符合“記”的體例而更近似於“論”,但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文章只記敘作者與李生論辯是否為婁公作記的對話,真正意義上的“記”,似乎始終沒有出現。這種“不記之記”的形式,正體現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符合這類雜記文的通則。文章純以理勝,而筆端又飽含了作者對世風的感慨,表達了對婁公之類沽名釣譽行為的反感。這又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論理嚴密,行文自然,情感真實,可以說是這篇文章的特點,也正是金元明八大家之一的元好問文章的特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