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登岸遼東,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契丹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一位駕著青牛車從西拉木倫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仙人,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契丹實際上屬於東胡鮮卑後裔,與同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同族異種。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設定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晚唐時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乘唐朝內亂統一各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其子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之後,統一了契丹各部,在北方草原上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其時,中原適逢五代十國混亂,後晉石敬瑭為了登上皇位,以兒皇帝的恥辱和幽雲十六州換取了遼國的支援。
從此之後,幽雲十六州便落入遼國之手。不僅中原失去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同時遼國也獲得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經濟發達領土,促使其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後周世宗柴榮曾有意北伐,剛剛在關南略有成就,不想英年早逝,幼子沖齡即位直接丟了江山。宋太祖趙匡胤有意出兵收復,未及動手便燭影搖紅死的不明不白。至於宋太宗倒是大軍北伐了,可惜高粱河一戰慘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未有建樹。
從此之後,北伐收復幽雲就成為一句空話,可以說直到宋亡都不曾真正奪回幽雲十六州。尤其是宋真宗時,遼聖宗與蕭太后率大軍南侵,殺到澶州附近,逼近汴京。宰相寇準支援宋真宗御駕親征,才擊退了遼軍。兩國就此罷兵,簽訂澶淵之盟,從此約為兄弟之國,實際卻是每年大量歲幣買來的和平,屈辱的烙印始終不能去除。
此後,宋遼之間也進入了相對和平時期,尤其是仁宗在位的幾十年裡,兩國邊境不聞兵戈之聲。
但和平永遠只是相對的,遼對宋有著嚴重的軍事威脅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失去了燕山屏障之後,宋朝在防守上先天處於劣勢,情況就變得更為嚴峻。經常少許的風吹草動,或者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都會造成宋遼之間的衝突可能加大,甚至是引發大規模戰爭。從而使得宋軍不得不得時時枕戈待旦,甚至草木皆兵。
正是因此,當蕭傑死在汴京的時候,才讓宋朝君臣那樣著急。如今雖然破案,卻需與遼國交涉,曾鞏與林昭等人肩上的責任也就更加沉重了。
兩曰之後,風浪逐漸減小,使團登上早已備好的海船,向東北方向出發。登州作為一個港口,與遼國港口之間亦有少量往來,許遵選擇的都是經驗老道的船工舵手,因為一路都十分順利。八月間,來自南方的季風尚未退去,正好一帆風順直抵遼東。
八月中海船在遼東半島內側的辰州靠岸,使團終於踏上遼國的土地,目的地則是遼國東京遼陽府附近的捺缽。
這也是大宋使臣第一次前來遼東,通常兩國之間的國事禮儀往來,主要集中在遼國南京幽州和都城上京,很少放在遼陽。
造成這樣的局面,一個很大原因來自於當今遼主耶律洪基。作為遼國偉大的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之孫,這位爺身上少了許多英明神武,更多地則是獵奇與貪玩。很少乖乖待在上京城裡,一年四季在外圍獵捺缽是常有的事情。
也正是因此,對權力和國家的控制不夠緊密,才鬧出了皇太叔耶律重元之亂。平叛之後,耶律洪基雖有所收斂,但改觀依舊不大,趁著秋光正好,便來了遼東圍獵。也許正是因為耶律洪基不記姓,壞習慣繼續持續,多年之後釀成了更大的悲劇……
當然了,就此行而言,如此安排或許是遼主還有其它的目的。
使團出使,之前早有快馬從陸路遞過文書,遼國方面早有準備,專門派人在辰州港口等候著。
遼國前來接待的官員名叫耶律紀,興許與遼國宗室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