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八章 變法序幕,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熙寧二年二月,皇帝趙頊下詔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正式開啟改革變法之路。

同時成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負責制定改革的章程內容,主持變法事務。用王相公的話說,就是“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

在某種程度上架空了三司,甚至是宰相的權力,儼然成為大宋朝第一實權衙門。由參知政事王安石與樞密使陳昇之兼領。

在滿朝文武一片反對聲中,條例司開始著手實行改革,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會推出一系列的改革變法措施。

儘管朝臣們反對激烈,各種上疏進諫一浪接著一浪,但是皇帝趙頊鐵了心支援王安石,根本不多理會。自從上次藉著阿雲案打擊了保守派的聲勢之後,年輕的趙頊已經初步建立起帝王權威。

胸懷大志的他一直期待著改革變法,富國強兵,現在是決心已定,豈是一般人所能動搖的?

因此不管有的大臣們如何反對,他都一概不理,甚至如鄭獬、司馬光這等翰林學士之言也是充耳不聞,遭到冷遇。司馬光還好,鄭獬則因為人緣太差,順勢被貶出了汴京城,去了杭州。

另有一批官員也因此而貶官,朝中大臣因此大為震動,清楚地認識到了官家的決心,對王相公可以說是全心全意的支援。一時間反對之聲小略微減小,先行靜觀其變,待以後能夠抓到把柄之後再說。

但依舊還是有人頂風觸黴頭,趙頊剛剛瞧見一份奏摺,內容讓他心裡很不爽快,卻又不大好發火。

因為上書之人比較特別,正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蘇軾,蘇子瞻!至於東坡之號,則是貶官黃州團練以後才有的。

蘇軾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神宗熙寧初年,他的官職並不是很高,但已經極有名的人物了。

一方面是詩詞才情,在汴京是名聲大噪,找他填詞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連皇帝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絲。

另一方面便是才學,亦或者說家庭背景,不只是他一人,而是他蘇家父子三人。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蘇並列,足可見他父子是何等厲害。

仁宗嘉佑元年(1056),二十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龍虎榜,本來能做第一的人物,是何其有才華不言而喻。

嘉佑六年(1061),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每次其弟蘇轍也都會榜上有名,兄弟倆可是近來大宋科舉路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來該是他兄弟大展拳腳,前途無量的時候,很不巧,他們的母親去世,蘇家兄弟只好回家丁憂守孝。

直到熙寧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剛好一回來趕上王安石當上副宰相,開始變法。在史館任職的蘇軾有不同意見,便上疏勸諫。蘇軾的文采何自不用說,引經據典,雄辯滔滔,言辭犀利,在朝堂上的反響很大。

皇帝趙頊難免很惱火,可是蘇軾的名氣擺在那裡,與尋常官員自有不同。何況蘇軾所言,也是一片赤膽忠心,倒也不好過分苛責……垂拱殿裡,趙頊將蘇軾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蘇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蘇轍一心支援變法,他與王安石還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調其進入制置三司條例司,擔任檢詳文字,負責起草變法內容條款的。

可是老大蘇軾偏偏就南轅北轍,一心反對改革變法,而且言辭還很激烈,兄弟倆形成鮮明對比。可蘇軾名望放在那,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