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偉大技術,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昭兩眼放光,因為他看到了一盒子小印章,泥巴捏成的……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泥活字嗎?傳說中的活字印刷嗎?

剛在西湖邊還曾想,畢昇身在何在?沒想到不過一會時間,竟然在沈括的書房裡見到了實物!

在電子傳媒誕生之前,印刷品是何其重要,對文化傳播的意義是何其之大不言而喻。

古代最初是手抄本,到後來有了雕版印刷,但無論是成本還是便捷程度,都註定了難以大規模利用。

直到北宋中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就變得方便,成本也低廉了許多,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能位列古代四大發明,意義必然非同凡響。

“沈先生,此乃何物?”林昭壓制內心的激動,小聲詢問,謹慎確定。

沈括道:“此乃沈毅的大兄偶然所得,說是一個印坊坊主創制,可以排版重複使用,便收集下來,前幾曰拿來與我瞧的。”

“印刷坊主?何許人也?不知能否一見?”

“這個怕是沒機會了!”沈括搖頭道:“坊主是個杭州人,名畢昇,十多年前去荊湖北路探親,因病去世了……”

畢昇,果然是畢昇!可怎地就去世了呢?

沈括續道:“畢昇生前與小侄熟識,此物是他生前所贈,畢昇去世之後,小侄心有感懷,一直珍藏著。前些曰子回家,他知我喜歡稀奇物事,才取來與我觀看的。怎麼?東陽似乎饒有興趣?”

關於泥活字和畢昇的記載來自沈括的《夢溪筆談》: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畢昇去世比較早,至於泥活字則是由沈括的侄子儲存下來的。

至於畢昇和沈家到底有怎樣親密關係?這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這項技術……聽沈括的意思,畢昇已經去世十幾年了,這泥活字也被珍藏了十幾年,當真是暴殄天物啊!

林昭沉聲道:“沈先生不覺得此物意義非凡嗎?”

東西送來有幾曰了,但是沈括卻並未認真在意過。未及細看,故而也不曾考慮過作用效果。

此刻聽過林昭這麼一提醒,沈括才仔細觀察一番,思索其中門道,片刻之後,悠悠道:“好東西啊,此物若大行於世,與文教是大有裨益啊!”

“沒錯!”林昭嘆道:“這位畢昇先生真是妙手巧思,此物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啊!”

沈括又道:“只是這泥活字製作雖然容易,但容易損傷,而且下面的字跡似乎也不怎麼清晰,印製重要書籍怕是……”

宋朝是一個物阜民豐,精緻文雅的時代,宋詞的婉約清秀就是很好的明證。在印刷品方面的喜好也是如此,首先的要求就是清晰美觀。

實際上在宋朝,活字印刷的應用確實不多,當時的主流依舊是雕版,原因也可能與此有關。因此活字印刷術想要大面積推廣,改良是個很重要的環節。

“用木頭製作活字可否?”林昭依稀記得,後來似乎有人使用木活字,材質上比泥要好一些。

沈括搖頭道:“木頭精緻了許多,但若是要刻字,對木質要求必然很高,而且印刷難免要接觸墨水,木質受潮容易變形腐壞,怕是也多有不便。”

“陶瓷?錫?如果從材質堅硬,不易腐壞,清晰美觀這幾個角度來看,銅活字無疑是最好的!”林昭思索著各種可能的材質,陶瓷易碎,錫太過柔軟,銅無疑是最好不過。

不料沈括卻沉聲道:“銅自然是好,可是我大宋銅產量不高,每年光是鑄錢用的銅就很緊張。如果用來製作推廣活字,朝廷恐怕不會很支援……”

唉!宋朝的銅似乎很匱乏,歷史書上還提及蜀中有使用鐵錢的情況。還有最早的紙幣“交子”也產生在北宋,那個年代,使用紙幣不見得就是進步的表現,也是銅錢嚴重匱乏的不得已之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