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七九章 流言滿汴梁,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汴河是大宋的水運大動脈,江南與兩淮的錢糧全都由此運送而來。
船隻南來北往,進出汴京城,都要經過東水門。
運河由此穿過城牆,到了夜間會有沉重的鐵柵欄落下,保障城防安全。
數十年來,東水門一直安然無恙,駐守計程車兵已經習以為常,偷閒耍滑是常有的事情。
只要不耽誤船隻通行,不使城防有失即可。
但是今日,朝廷突然下了旨意,說秦王的家眷被西夏餘孽擄走,讓他們加強防備,盤查過往的船隻。
怎麼會有這種事?
秦王威望已經深入人心,士兵們一個個怨聲載道,大為惱火。
領頭的校尉道:“算了,且先應付著,朝廷的事情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校尉姓蘇,蘇岸,字伯洲!
曾幾何時,他隸屬於禁軍皇城司,職位高,前途無量。
曾幾何時,他曾跟隨一位年輕的鴻臚寺主簿出使遼國,他曾與意氣風發的縣令,在杭州查案平亂;他們曾一道出使河湟,同生共死。
後來,林侍郎被李復圭冤枉,他被迫作偽證。真相大白之後,他再無法見人了,所幸沒有被滅口,留下了一條性命。
前途光明的進軍出身,最終落得個卑微的守城士兵,幾年如一日在這裡看守東水門。
蘇岸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忘了,這些都是應該的,誰讓自己當年昧著良心說假話呢?哪怕是被迫。也終究經不起良心的拷問。
他曾想過去道歉。可始終無法鼓起勇氣去面對。作為一個背叛者。有什麼資格乞求原諒呢?
何況,當年的林侍郎如今已經是權傾天下的秦王,自己一個小卒子,哪能有機會得見?貴人多忘事,秦王肯定已經忘記自己了。
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傷感悔恨之後,蘇岸接受了現實。就這樣做個守城兵。一輩子默默無聞,沒什麼不好的。
但是蘇岸並未就此忘記,他會時刻關注秦王的訊息。
當得知他是仁宗皇帝親生子的時候,蘇岸驚訝不已,誰也不曾想到竟是這樣的狀況。
蘇岸似乎瞬間明白,官家為什麼要自己做假證陷害秦王,太皇太后又如何親自趕赴刑場救援。而自己,不經意間竟然捲入了皇室內鬥中,險些犯了大錯。
再後來,秦王在西北立下赫赫戰功。這次竟然直接滅了西夏。蘇岸心中高興,當年就覺得他不凡。能力出眾,如今果然是所向披靡,成為大宋的英雄。
最近汴京城中瘋傳,官家病危,皇位由誰來繼承。
當然是秦王了,蘇岸心中這樣想著,民間的呼聲也很高。但這種事不是他們能做主的,更不是他們能隨便多嘴的,只能默默地期待。
卻沒想到,今天傳來訊息。
秦王府的家眷外出時,被的額西夏餘孽擄走了。
果真如此嗎?
雖然別人這樣認為,但蘇岸總覺得其中有貓膩。作為皇城司的成員,當年又有過那樣的經歷,他多少知道一些隱情。
西夏的餘孽會遠隔千里突然出現在汴京?秦王府的家眷必然有侍衛保護,哪裡能莫名其妙全都被擄走?
西夏國已經滅亡,嵬名浪遇已經遷徙往橫山夏州一代,想要復國是沒有希望了,那擄走秦王家眷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是想報復,直接刺殺不是更好嗎?用得著如此麻煩嗎?
顯然,目前的狀況並不合理,所以擄走秦王家眷的絕非西夏人,或者秦王家眷並非被擄,而是主動消失了。
朝廷如此大張旗鼓,封鎖全城,目的是為了找人,而並非為了救人。
秦王在長安虎視眈眈,當今太后與官家“找”他的家眷意欲何為?答案似乎顯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