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〇五章 一雪百年恥,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意欲收復燕雲。顯德六年(959),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
大軍勢頭正猛,收復燕雲指日可待。五月時大軍欲攻取幽州時,天不作美,柴榮卻突然重病,無奈只得班師回朝。一個月之後就病逝於汴梁,留下八歲的兒子柴宗訓登基。可惜僅僅過了半年時,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柴氏江山易主。
宋太祖趙匡胤絕對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只不過登基之初,與趙普雪夜定策,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天下策略。
趙匡胤在位期間,宋軍主要在征討南方各國,待滅了南唐之後,南方總算是平定。宋朝也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北漢和契丹。
但是很可惜,又是在一個雪夜,燭影搖紅,斧聲陣陣,年僅四十九歲的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了。無論有什麼宏圖大志,都因此消散。
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也繼承了這份對戰契丹,收復燕雲的大志向。趙光義的表現也確實不錯,將此戰付諸實踐。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率領三十萬大軍征討遼國,意圖收復燕雲。本來戰事很順利,宋軍也進攻到了幽州城下,只可惜久攻不下,士兵疲憊,士氣低落。
恰好遼國出色的將軍耶律休哥率軍反擊,宋太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倉皇督促士兵出擊進攻,被引到了高粱河邊。在此被遼國主力伏擊,遭遇慘敗,死傷慘重,北伐的大好形勢隨即煙消雲散,高粱河之戰也成為千古憾事。
這是宋遼之戰中的一個轉折點,勝敗雖乃兵家常事,但這場仗卻不同尋常。最要命的就是對宋人心態和士氣上的打擊,高粱河之敗後,宋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再也不曾有過北伐燕雲的舉動。
宋太宗死後,繼位的真宗皇帝頗為懦弱。面對遼國,沒有進攻就不說了,甚至還讓遼國長驅直入,打到了澶州城下。若非寇準強行拉著他御駕親征,鼓舞士氣,只怕當時宋朝就要南渡了。只是簽訂了城下之盟,數十年來為遼國送上歲幣,實在屈辱,已經成為每隔宋朝有志之士心中的一陣刺。
宋仁宗乃是守城之主,多年來宋遼關係以和平為主,並無較大戰事發生。後來的趙宗實與趙頊父子,雖然有這個心思,但一直未能實施。
直到趙昭登基,燕雲十六州已經整整丟掉一百三十六年了。
早在第一次出使遼國,返回途徑燕山時,趙昭就曾立下誓言,要收復燕雲。當他成為大宋皇子,如今在繼位成為皇帝后,就更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完成這件壯舉。
只是本來的計劃沒有這麼快,畢竟大宋剛剛滅了西夏,尚在進軍河西。內部也經過了一次非正常的皇位更迭,消耗不小,需要休養生息,準備充分之後,再一戰解決燕雲問題。
但是耶律浚的突然行動,氣勢洶洶大舉進攻,打亂了趙昭的部署,使他不得不提前面對,一場大戰怎麼都不可避免。
無論耶律浚出於何種目的南下,趙昭都不會善罷甘休,宋遼必有一戰是註定的。
涉及燕雲問題,矛盾始終無法調和,不可能存在罷兵停戰的情況,必須是不死不休,有個結果。
既然動兵了,規模還如此之大,那就一戰解決問題。否則光是調兵遣將,運送糧草這些都是極大的耗費,更重要的是信心。
自己的信心,將士的信心,百姓的信心,百年前太宗高粱河的悲劇不能再重演,前車之鑑,必須吸取教訓。
對趙昭而言,此戰更關乎到內政。自己剛剛登基,之前雖然頗得民心,威望不錯,但那時候是秦王,現在是皇帝。此戰勝敗直接關係到皇帝的威信,關乎到後面中興大宋的開局,故而只能勝,不許敗。
壓力不小啊!
騎著小白龍,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