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七五章 趁火打劫,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伴隨著紛飛的雪花,時間已經是熙寧五年的年底。
大宋的西北的暫時處於平靜狀態,宋軍在踏白城之戰獲勝之後,便止步龕谷,不再動作。主帥林昭忙於整頓西軍軍務,西夏則答應了吐蕃的求援,由國主李秉常親自率軍,採用圍魏救趙之策,逼近大宋府、麟、慶三州。
林昭立即做出反應,以陝西路宣撫使的身份,調動府州折克行、知清澗城種諤、熙州通判景思立三位大將防禦邊境。此戰的重點在河湟,所以對西夏之戰不求勝利,只求拖住西夏大軍即可。對手不是曰漸成熟的梁乙埋,而是年輕氣盛的李秉常,林昭相信,三位將軍肯定不會讓人失望的。
不過林昭還是沒有立即對河湟發起進攻,畢竟有一個很現實的狀況存在,那就是降雪!寒冬臘月,西北苦寒,積雪盈尺,這樣的天氣根本不利於作戰。尤其是大宋士兵,絕對比不上吐蕃士兵耐寒,所以林昭準備稍微緩緩,同時也在考慮另闢蹊徑,是否能採用一些輔助戰術手段。
相比於西北的平靜,大宋的東南邊疆卻是動盪不安——交趾出現了叛亂。
趁著大宋王朝先為旱災所害,西北之地又與吐蕃大戰的情況下,大宋的藩屬交趾開始不安分了。
自從太祖年間,潘美率軍滅南漢之後,大宋對東南之地的關注度便有所下降。加之遼國和西夏的威脅,大宋的軍隊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的駐軍數量以及軍隊戰力相對比較弱。宋朝又採取強幹弱枝之法,禁軍強大,地方的廂軍實在不怎麼樣。
積貧積弱的現狀下,百年下來,大宋南方軍事逐漸糜爛。仁宗年間,西南一帶的儂智高叛亂,南方數路的大軍調動,竟然束手無策,無可奈何,這便是最好的明證。最終還是狄青率領西軍南下,崑崙關大捷,才順利平叛。
凡事有利有弊,儂智高的覆滅代表著叛亂平定,但南方地區的力量平衡也發生了變化。平叛之後,西軍北撤,南方的宋軍依舊糜爛,力量有些空虛,使得南方的另外一股力量不斷崛起壯大,那就是——交趾!
自秦漢一來,交趾要麼是作為中原王朝的郡縣存在,要麼就是有人自立為王,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宋太宗年間,交趾人黎恆建立了黎氏王朝。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交趾景瑞三年,李公蘊期待黎氏成為交趾王,建立李朝,並遷都升龍(河/內),交趾開始進入一個相對比較強盛的時期。
這期間,交趾不斷向北侵犯,劫掠大宋,尤其是與之相鄰的廣源州,深受其害。而這裡的儂智高家族,英勇善戰,多次抵禦交趾人的進犯,一直壓制著交趾國向北的發展。
仁宗年間,儂智高叛亂被剿滅了,宋軍在東南地區的軍事震懾力都不夠,交趾失去了壓制,勢力越發的膨脹,逐漸強大起來。
這種情況下,交趾的統治者已經不願意再繼續做中原王朝的藩屬,也不再稀罕宋太祖冊封的交趾郡王的封號。他們想要擺脫中原,甚至想要開疆拓土,入侵大宋土地,雄霸南方。
不過交趾雖然蠢蠢欲動,但大宋畢竟是個龐然大物,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交趾也不敢輕舉妄動。
直到熙寧五年,他們看到了一個機會!
大宋王朝陷入了空前的旱災,國內不穩。遼國又趁火打劫,重新劃定邊界,宋軍又在西北與吐蕃開戰,西夏也有參戰的意思。
這種情況下,宋朝自然無暇顧及南方,交趾人抓住機會出兵了。
交趾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軍十萬入侵大宋,目標正是大宋廣南西路。李常傑兵分三路,先是攻陷了欽州、三曰之後又攻陷了廉州,大宋在南方的兩座重鎮被交趾攻破。之後殘暴的交趾人做出了令人髮指的事情,他們**大宋百姓,甚至連僧侶都不放過,慘不忍睹。
隨後交趾大軍有進逼邕州境內的太平、永平、遷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