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四八章 點將,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河州事件發生的很突然,王韶完全是先斬後奏。

不過趙頊是有言在先的,只要有機會,就立即發動,故而王韶並無過錯。

訊息傳到汴京的時候,朝堂上頓時一片震動。

朝會上也是爭議不斷,核心焦點便是此事該如何解決?小事化了,息事寧人?還是大動干戈,刀兵相見?

這次的爭論,絕對沒有之前罷黜王安石那樣整齊。百官們各執一詞,就連舊黨內部都各有不同,一時間各有各的說辭。

有人認為,大宋剛剛經歷了旱災,雖說雨後及時補種了一些生長週期短的作物,但今年秋天歉收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下不宜發動戰爭。畢竟這一次主動權在大宋手中,是有選擇餘地的。

也有人認為,小小河州吐蕃竟然劫掠大宋商隊,殘害大宋百姓,必須要加以教訓,否則天威何在?最重要的理由便是,攻陷河州,進軍河湟,從而從兩翼包圍西夏,奠定解除西北邊患的基礎,將來對付西夏會容易很多。

言論一提出,又有人跳出來反對,河湟吐蕃乃是大宋盟友,其贊普董氈與太夫人喬氏都接受了大宋冊封,乃是大宋藩屬。前兩年,威遠候林昭才剛剛出使過青唐城,與之加深友好關係。如今若悍然出兵,有違道義,可能會導致諸多藩屬國震動。並且強調,大宋乃是禮儀之邦,不能這樣不講道理。

總而言之,各方面的意見都有。

這種情況下,誰都說服不了誰,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恭請聖斷,請皇帝來做決斷。

趙頊本人是贊同出兵開戰的。

他本身就有這樣宏大的構想,開疆拓土,追求邊功。他選擇的第一個物件便是河湟吐蕃,一方面符合戰略戰術,另外一方面,未嘗沒有捏軟柿子的意思。以宋朝目前的實力,是輕易不敢和遼國與、西夏開戰的。

王韶在西北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一直都在為此做準備。訓練軍隊,準備軍械糧草,打探情報,沈括離開西北之前,還幫他製作了河湟地區的沙盤。各方面的準備都很充足,完全具備開戰的條件。

這一點,符合大宋的利益!

同時,開戰也符合趙頊個人的需求和利益!

旱災和王安石罷相的風波對他的威望造成了巨大打擊,這個時候需要有一件事來轉移一下朝臣和百姓的注意力。

自從太祖,太宗統一中原之後,大宋朝就再未有過開邊盛舉。如果此番河州可以開啟局面,毫無疑問,自己的帝王功績可以濃墨重彩地添上一筆,直比太祖、太宗。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這一點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成功了,誰還會在乎雷擊福寧殿呢?誰還會說皇帝為政為過失呢?用成績卻掩蓋過錯,這是慣常用的手段。趙頊太想要證明自己的,以前使用的手段是變法,而今則對邊功情有獨鍾!

轉移注意並不只是這一方面,王安石雖然走了,但是新法並未廢除。舊黨的官員們最近正在窮追不捨,對新黨和新法進行打壓。趙頊已經不厭其煩,卻又不能和舊黨的官員們決裂,正為此頭大不已。

如果這個時候發生戰事,那麼朝堂上還會爭論這些嗎?

正是出自於這樣諸多的考慮,趙頊本人的意見是開戰!

可是朝臣們依舊有反對,即便趙頊公開表示了自己的決定,還是有人上書勸諫。

有三司的官員表示,因為乾旱的緣故,糧食歉收,如果開戰,糧草恐怕難以為繼。趙頊對此全不以為然,表示西北之地軍糧儲備充足,完全可以供應一兩年不成問題,不必再從內地調運糧草。

同時趙頊還表示,王韶已經動手了,這時候的局勢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現在收手,算怎麼回事?

大宋不敢開戰?這種情況傳出去之後,會引發什麼後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猿球崛起

濤起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