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四三章 不謀而合,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處境不一樣,他們父子是過繼過來的,是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繼位的。若是不能超越前朝的仁宗皇帝,會讓人看不起的,地位和顏面都會大受影響。
仁宗皇帝去世尚不足十年,英宗在位短短四年毫無建樹。故而所有的壓力全都在趙頊身上,他有種急於求成的想法,故而在任何事情都不敢鬆懈。
西夏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壓力也是機會。一方面可能是變法因此受影響,一方面是關係到自己的權威與尊嚴,當真難以權衡。
結果聽了半天的大臣意見,還是個左右為難。
此刻趙頊滿腦子都是西夏這件事,故而並未注意到,朝堂上已經是涇渭分明,各執一詞十分明顯的局面。黨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逐漸開啟,可是趙頊根本沒有察覺。也沒有注意到這會帶給大宋朝什麼?故而也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當然了,雖然是如此,也有一些中立的官員。有些人是為了中立而中立,不想攙和其中,明哲保身。有的則是地位超然,根本不需要明確的站隊。
趙頊暗歎一聲,看著下面的爭論不休的臣子。如此爭執下去,何時才能有結果?
底下的官員各執一詞,可是幾位宰相和重量級臣子都沒有說話。
“曾公亮,你以為如何?”
集賢殿大學生曾公亮可是當朝首相,他的意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營救林昭之後,曾相公的聲勢更勝往昔,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樣的平庸低調,可是插手一些事情。
滿朝文武都明顯察覺到曾相公的復出,以前的他大都是在王安石的陰影之下,而今他則是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首相。
其實曾公亮最開始是偏向王安石這一邊的,韓維最初向趙頊推薦王安石的時候,當時的參知政事吳奎出言批評王安石。曾公亮則比較客觀的維護,在以後的事情上也對王安石多有支援。
尤其是變法開始之後,新法沒有條文,反對者都很多,曾公亮往往是採取一種默許的態度來表示支援。以至於呂誨上疏**王安石十宗罪的時候,還提及宰相之中只有曾公亮支援。
那段時間,曾相公儼然是王安石的夥伴,支持者。可是時間長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相公的心態和想法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最直接的便是對新法的失望,和蘇轍、陳昇之一樣,對變法的認識和態度都有了轉變。已經三年了,新法有什麼成效?反倒是將大宋朝弄的烏煙瘴氣,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亂不堪,情況也更加的糟糕。
作為首相,曾公亮對全國的情況更為了解。他沒有王安石的那種執拗,故而看事情更為全面。尤其是林昭上書提及青苗法的弊端,曾公亮更為大為觸動。林昭當時是地方官,青苗法的具體推行狀況自然最清楚不過,再者,他是王安石的親信,連他都覺得有不對,事實可見一斑。從那時起,曾公亮開始動搖,態度開始轉變,只是勸阻有用嗎?
曾相公只能報之以無奈的微笑,要是有用,文彥博和司馬光還用得著被迫離開你汴京嗎?即便自己是首相,又有什麼用呢?只是出陳昇之那般退縮也不是辦法,必須要做點什麼,從熙寧三年開始曾相公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加之隨著變法的推行,王安石變得越發的強勢,影響和權勢都越來越大。使得曾公亮的權力和地位不斷下滑,首相也變得有名無實。曾公亮嘴上不說,可心底裡自然是不痛快的。故而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更加堅定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來複出。
林昭的案件無疑是個絕好的契機,王安石因此受到牽連和打擊,曾相公所扮演的角色不突兀,恰到好處,順理成章的介入,然後順理成章的復出。
今曰站在朝堂上,曾公亮一直沒有發言。或許他對軍事不太懂,可是政治和權謀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