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四三章 不謀而合,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撞在先,主動進攻西夏,從而破壞了宋夏之間的和平局面。從道義上來講,宋朝先是對西夏冊封,然後出兵進攻,乃是言而不信的舉動,西夏有此反應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一句話,宋朝理虧在先,如此情況下更需要的是講和,並非開戰。用他們的話說,已經有錯在先,事情更為複雜了,不能一錯再錯,讓事情更加麻煩。

當然了,主和派一如既往的一個觀點。如果真的全面開展,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為嚴重。西夏進攻不就是為了一個顏面,為了錢財嘛。給他們都是了,花錢免災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何必要較真呢?

朝堂上立刻涇渭分明,分成兩派,對峙十分明顯。

說來也巧,主站的大多是舊黨官員,這些人都是以氣節著稱的。他們對顏面看得極為重要,尤其是國家尊嚴更是容不得挑釁。一旦退讓,勢必會讓西夏氣焰更加囂張,越發的得寸進尺,情況將會更加糟糕。他們義正言辭,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態度十分堅決。

相對來說,主和的大都是新黨的官員。他們之所以由此看法,除了財政方面的考慮之外,是有一些私心的。

一旦開戰會是什麼後果不言而喻,有一點最為明顯,開戰之後國朝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西北。國家的一切都需要為戰爭服務,尤其是軍費錢財這一塊,支出耗費更大。要知道他們現在是在主持改革變法,處處都是需要花錢的。

如果開戰,國家財政勢必會被戰爭所捆綁,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改革變法的推行。或許其中有人是在擔心如此對於變法成效的影響,也不乏許多人是擔心他們在變法中的利益會受到損失。

當然了,這也與戰爭的規模有關係。規模小,花錢也就少,規模若是大了,可能內政方面的許多改革多半會停滯不前。

故而,這件事如何決斷,不同的人註定會有不同的看法。至於動機和理由絕對不是那麼純正,考慮國家之前,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這也很好的迎合了一部分有“恐夏症”的官員,故而支持者著實不少。

皇帝趙頊很是無奈!

他的為難之處正在這裡,他是有雄心壯志的,按照最初熱血上頭的憤怒,他是很想出兵開戰的。可是轉念一想,不免又有許多的顧慮,此一戰打贏了還好,若是打輸了呢?這是自己登基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若是戰敗必須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對於以後的軍事謀劃,大臣與戰士們,甚至包括自己的信心都是大有影響。所以趙頊不得不慎重,說實話,他現在當真沒有必勝的把握。

他最初的想法是隱忍,等過幾年繼續實力之後,然後再好好的教訓西夏。寄予厚望的便是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可目前為止,變法的成效著實說不上。不過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趙頊倒並未因此失去信心。

此番有所顧慮也正是因此,他不想因為開戰將變法終止,或者是因此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眼下,對他而言,變法才是第一要務。

可是西夏的動作的確有些太過分了,按兵不動?如何能嚥下這口氣呢?對於自己的顏面和威望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仁宗一朝,向來是以和平著稱的,很多時候都採用息事寧人的態度。除了慶曆年間,范仲淹和狄青在西北有些動作之外,相對來說都是息事寧人。

如此雖然天下太平,可一直無所作為,在對外方面難免為人所詬病。說實話,趙頊有些看不上爺爺的作為。

他希望效仿的是太祖太宗這樣大有為的君主,甚至超越他們。第一次見到王安石的時候,他便讓王安石評價唐太宗。由此可見,李世民是趙頊的偶像,一個有宏圖大志般的君王豈能承受這等屈辱?

也許,有人說唐太宗也有汴橋之恥,可以發憤圖強,一雪前恥。

可是趙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