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三七章 北宋之殤(下),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塔河方案無疑是失敗的,宋朝因此損失的人力物力不少,甚至連修築河堤的工人都來不及撤離,便發生了決口,因此而溺死之人不少。
自此之後,黃河依舊肆虐河北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也發生了些許變化。在大名府以東的地方,黃河分為兩支,一直繼續向北,沿著第一次黃河改道的路線,透過御河流入界河,在宋遼交界處入海。
因為黃河北流對防禦遼國諸多塘泊有巨大影響,故而宋朝國內一直有堵塞北流的說法。只是自從李仲昌等人治理黃河失敗後,很長時間沒有人敢提治理河患一事。畢竟六塔河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豈敢拿大宋王朝和諸多百姓的身家姓命來冒險。
黃河支流經過魏州這一段稱為二股河,寬二百宋尺,黃河從二股河下行一百三十里到達魏、恩、德、博四州交界處,稱為四界首。嘉佑五年,河北都轉運使韓贄建議每年派遣二千丁壯年疏浚二股河,將二股河水引入金、赤兩條河流。
如果開鑿二股河取得成功,黃河便可以經過魏、恩二州向東流至德、滄二州進入大海,因而黃河水流可分為兩股進入大海,這樣即可防止黃河上游地區河道堵塞的危險以及黃河水由於排洩不暢而造成的災害,還可以緩和黃河決口所造成的洪水氾濫。
其後韓贄將所作《四界首二股河圖》上呈中央,朝廷按照他的建議,役使三千士兵,一個月後完成了開鑿二股河的工程。至此,黃河水流一分為二進入大海。
但是黃河水依舊北流的狀況並未減少,所以宋庭之內便一直有呼聲,堵塞北流,完全讓河流東流。畢竟,這是為了國防需要進行考慮,沒有了那些塘泊,沒有了黃河,宋朝都城汴京便直接暴露在遼國人的鐵蹄之下,故而這個問題刻不容緩,必須要儘快解決。
只是堵塞北流的計劃都未能完成,直到現任皇帝趙頊繼位,熙寧元年,河決於恩州,河北之地再次受災。當時遼國使臣死在汴京,以至於契丹鐵騎蠢蠢欲動,給大宋朝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痛定思痛,皇帝趙頊覺得,黃河水患必須要儘快解決。新任宰相的王安石也對此表示支援,故而立即加大投入,治理黃河。辦法自然是堵塞北流,使河水東流入海。在熙寧二年的時候,終於修築堤壩,截斷了黃河北流,讓黃河水進東流。滿朝文武都鬆了一口氣,黃河水患似乎終於解決了。
可是才僅僅過去兩年,黃河淤塞就越發的嚴重,河堤上依舊險情頗多。如果不發洪水還好,一旦發起大水,會不會再次出現決口與改道當真不好說。
可惜天不隨人願,北宋時期整體的氣候要比後世寒冷一些,因此黃河流域的降雨比較多。這也是黃河水患經常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熙寧四年,從暮春開始便是乾旱,滴雨未下,以至於黃河兩岸的莊稼大受影響,呈現出減產甚至是絕收的趨勢。這都不算什麼,大宋朝的錢糧素來是仰仗東南,只要江南與江淮豐收,再透過運河北運而來,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官家和相公們並未把旱災放在心上,他們擔心的是水災。大旱之後有大澇這種事情很常見,因此吩咐了司天監仔細觀測。監正安崇寧雖然不善於節氣與天氣觀測,卻也盡心盡力,集合了許多擅長的人物聯合觀測,得出的結論是秋季有雨,雨勢可能偏大。
這種的奏報是要講技巧的,安崇寧也知道官家與滿朝文武都不希望這樣的結果,卻還是要如此奏報。這才是真正的未雨綢繆,先說可能有大雨,朝廷必然會嚴加戒備,如果真的發生水災,可以及時應對,減少損失。如果沒有發生水災,朝廷也會鬆一口氣,慶幸不已。即便是誤報,官家也不會怎麼怪罪的,畢竟沒有造成什麼損失。
可萬一要是報一個秋季無雨,到時候卻陰雨連綿,那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一出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