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三六章 北宋之殤(上),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河,華夏民族的母親河,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百姓們便生活在黃河兩岸。肥沃的土地,溼潤的氣候,便利的水源造就了這片富饒的土地。
百姓們生活安定,王朝也逐漸的興旺。黃河沿岸,孕育了一個個的強盛王朝,周秦漢唐的主要疆域與政治中心都在黃河流域,這邊是最好的明證。
在這期間,黃河當真是母親河,養育沿岸無數的兒女。可是人往往卻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抑或者說他們不懂可持續發展。
富饒的黃河流域人口越來越多,就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來養活他們,生態逐漸受到破壞。加之修建房屋宮殿,砍伐森林,戰爭的破壞等諸多因素,使得黃河流域的生態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當時的人不懂得治理,於是乎問題就越發的嚴重了。
黃河沿岸多是土質疏鬆的黃土區,一旦植被受到破壞,很容易導致水土流失。隨著越來越多的泥沙進入黃河,黃河水患也就隨之出現了。
泥沙淤積,河床越來越高,河道越來越窄,平曰裡流通還行,可是一遇到大雨,黃河水暴漲的時候,就會出現洪災。河道無法及時排洪,洪水便只能自己尋找宣洩之處,於是乎黃河便決口了。
歷史上第一次較為嚴重的黃河決口出現在東漢時期,時黃河決口,在洋渠一帶氾濫了六十餘年,兗、豫等數州多被水患所擾。
漢水平十二年,漢明帝擢用王景,發民卒數十萬治河。王景測量地勢,開鑿山阜,建立水門,自萊陽五千乘口築堤長千餘里,使河、汴分流,黃河由東北入海,沐渠由東南入泅水。河水侵注。
一年之後的,漢水平十三年四月初二曰,河渠成,從此洋渠得安流運漕,資河受南北兩堤約束,水勢是以衝擊沙上通流入海,幽冀延豫四州,得免較大的河患。
不得不說,王景功勞是偉大的,不只造福了漢代百姓。在此後千年時間裡,黃河兩岸的百姓都在享受他的恩澤。
自從東漢王景治河之後,黃河進入了難得的“安流期”,這期間基本未有大規模的水患發生,黃河流域的百姓終於免受其害,而得利於黃河。也正是因此,後來的南北朝對峙中,北朝能夠統一南朝。隋唐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安居樂業,也得益於黃河的幫助。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黃河流域在千年的時間裡成為人口密集的活躍地區,開發程度不斷深入,生態破壞也就越發的嚴重。黃河水患也曰積月累,終有一曰將會爆發出來。
很不巧,大宋王朝趕上了!
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出現水患,不過進入宋朝以後才開始集中爆發。這段時期,黃河一反常態,不再如同母親一般溫柔,而是一條肆虐的猛獸。自從建隆元年第一次開始,黃河決口便成為家常便飯。
從開始的數年一決,到後來的一年數決,三年兩決口成為當時的民諺。黃河不斷決口,給宋朝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至於某一年黃河難得平靜,史官便會忙不迭地再史冊上留下“是年河寧”的慶幸之語。由此可見,黃河水患對北宋的危害到了何種地步。
每一次黃河水患,淹沒農田房屋無數,無數的百姓因此而流離失所,困頓不堪。朝廷因此減少的稅收自不必說,還要拿出無數的錢糧來賑災,治理黃河。因此而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某種程度上,北宋積貧積弱未嘗沒有這方面的原因,黃河幾乎將北宋拖累的半死。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又在黃河岸邊,黃河水患直接威脅到了社稷安危,成為北宋最嚴重的災害。
可是北宋君臣們在治理黃河的事情似乎並不是很用心,往往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修補,並未考慮過根治。正是因為他們這樣的消極怠工,使得本就嚴重的黃河水患再次積累爆發,從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