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三六章 北宋之殤(上),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導致了更為恐怖的事情——改道!
水患破壞最大的便是決口和改道,如果只是決口,只要堵上了便不要緊,可是改道……一條安然流淌的河流突然改道其他方向,這影響的事情著實太多。對新舊河道沿岸,整個國家而言都是災難!
北宋時期,尤其是仁宗年間,黃河就像是頑皮的孩子,改道更是家常便飯一般。
仁宗景佑元年,京東路黃河橫隴段決口,決堤而出的洪水席捲了無數的人畜、莊稼,房屋,直接衝過了大名府地界,再折向北流。儘管宋朝廷全力搶修堤壩,可仍然無濟於事,根本就是徒勞無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束手無策之下只好任其改道。
這是一個悲慘的開始,從此之後,水患頻發。黃河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再也不得安寧……
這還不算什麼,此後的仁宗慶曆八年六月六,一個聽起來無比吉利的曰子。黃河又在澶州府商胡決堤,決口寬近一里,大浪排空,水波滔天,滾滾黃水直接漫向河北之地。
經過這兩次的決口之後,黃河徹底改道了,河水改向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橫貫河北平原,匯入御河,再經界河入海。
正是因此,導致富饒的河北之地完全被黃河水患禍害了。富饒的良田不見了,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整個河北之地就快要成為赤地千里的修羅地獄,大宋王朝因此付出的代價是何其慘痛不言而喻。
再者,前文有提到。因為失去了燕山屏障,宋軍在河北的宋遼邊界上只能依靠塘泊溝河來防禦。當滿含泥沙的黃河水北上而來的時候,宋軍辛苦挖掘的塘泊逐漸被淤塞,失去了國防作用。這可是關係到北宋國防,生死存亡的大事。
黃河水患已經威脅到了這個國家的存亡根基了!
到了這份上,治理黃河就必須要擺上議事曰程。北宋朝廷也並非全無辦法,在治河問題上他們也想了不少辦法,並且付諸實施。
可是一個問題出現,治河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問題。朝堂無小事,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同心協力。就治河而言,因為不同的方案涉及到了不同人的利益,所以各位臣子爭執不休,一直拿不出一個統一的治河方案來。
當各位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各不服氣的爭吵四年之後,他們終於發現,治理黃河的最好時機被這樣浪費了。在這四年之中,黃河難得的安穩,可以說是治河的黃金時期。
可是因為各種方案的爭吵,遲遲未能動工,直到黃河在大名府館陶縣郭固口又決堤了,所有人才醒悟過來,只可惜為時已晚。經過五個月的努力之後,決口處被合攏了,但是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但前去視察的官員回報說,水道內淤泥堆積越來越厚,水面隨時都有漫過堤壩,再次崩潰的危險。這一次仁宗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當真有些冤枉。北宋為過去千年的黃河流域生態破壞買單了,而他卻要為之前幾代君王的治河失誤而買單。
皇帝親自督促之後,效率自然不一般,很快就有了治河方案。宰相富弼與文彥博親自主持,從各種方案之中遴選許久,終於有了結果。他們向仁宗皇帝推薦了河渠司勾當公事李仲昌提出的“河入六塔’方案。
李仲昌提議自商胡決口下開鑿六塔渠,引黃河東注橫隴故道。可以使商胡口的決堤處減緩災情,容易堵塞決口處。一但成功,便可成為黃河的永久姓分水道,如此主河道便可安然度過洪峰,不再出現決口水患。
方案一經提出,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同意。前宰相、判大名府的賈昌朝提出的‘回覆舊道法’則被放棄。
於是乎,北宋王朝積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六塔河集結,解決黃河水患。當時的名臣歐陽修得知訊息之後,立即上書反對,可是最終石沉大海,河入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