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三〇章 開封府,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宋建都於汴京,開封府自然而然意義重大。
開封府尹如同漢唐時期的長安令一般,通常只有皇帝心腹才能出任,絕對算得上是重臣。
很多時候,開封府尹還有明確的政治意義。
這起源於太宗趙匡義開了個好頭,以開封府尹的身份崛起,登上帝位。故而後世若皇子擔任開封府尹,很大程度上便是儲君的前奏。
當然了,因為唯一的皇子流落民間,沒有得到臣民的認可,造成了仁宗事實上無子。過繼的趙宗實並未有此機會,他即位沒幾年就死了,尚未及冠的趙頊登上皇位,也沒有開封府的經歷。
因而歷年來擔任開封府尹的都是當朝重臣,比如包拯、歐陽修、趙拚,乃至當今的王圭,都是名垂青史的重臣。當然了,其中以包拯最為有名。演義裡的包拯可是有青天之名,雖說被誇張了,但包拯主政開封府的時候確實是以公正廉明著稱的,在審問案件方面是是一面旗幟。
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屢次提及包拯,不信任其他人就是這個緣故。
當今開封府衙王圭得知訊息,開封府審案主審卻不是自己,難免有些小失望。不過轉念一想,何必要參與其中蹚渾水呢?
太皇太后親自過問,還牽涉到了官家和王安石,雖說審理八成只是走過場,卻也少不得要得罪人。精明的王圭自然不願意攙和其中,正在為難的時候,卻聽說曾公亮舉薦了趙拚。
也罷,你們看不起我也好,倒是樂得清閒。
對於曾公亮這個提議,趙頊倒是沒說什麼,畢竟自己並未有明確的指示,曾相公為安撫太皇太后的權宜之計,完全可以理解。趙拚就趙拚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誰來主審已經不重要了。
李復圭!
哼,趙頊這會也是恨的咬牙切齒,這次算是被這廝坑狠了。好在自己早有安排,多少可以挽回點面子,只是不知道能否順利!
最為棘手的無疑是汴京的案子,雖然依舊有疑點,光是林昭和折家一起購買戰馬這件事,就可以將他們全部置於死地。
若說心裡的想法,趙頊完全是這個心思,一如既往將林昭置於死地。他在想,自己這個皇帝就做的如此窩囊嗎?想要殺一個人何以就這麼難呢?本想要憑藉此案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可是一波三折,阻撓重重,始終不能如願。
司馬光和歐陽修等重臣上書,他可以不給面子,可是老祖母卻出面了,讓他深感無奈。趙頊深刻覺得特別的不順利,心中的逆反心理越發的強烈。
也促使了他心中某些念頭越發的強烈,一意孤行,誓殺林昭?他倒是想這樣。可到時候少不得會有許多的閒話,對他的名譽會有很大影響。
何況鬧到如今的局面,有老祖母的維護,司馬光、歐陽修等諸位大臣上書,還能夠一意孤行堅持到底嗎?不管怎麼說,出於孝道,必須要顧及老祖母的顏面。
更為重要的是,慶州一團亂麻,種家蒙冤,如今折家如果再獲罪,會是什麼後果?西夏正虎視眈眈,西北邊防卻劇烈動盪,可是相當危險的事情。除非他這個皇帝不想做,否則趙頊就必須要有所顧忌……
趙頊雖然惱怒,卻也是理智的。身為帝王,也有許多的無可奈何,有些事情註定了只能暫時忍耐!
三載帝王生涯,趙頊的權謀水平已經提高了許多,不再是當年那個小毛孩子。他也變得越發的隱忍,越發的陰險。
林昭這筆賬且先記著!總有一曰,大宋天下要完全自己說了算,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無形之中,趙頊記恨起了許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
只是如論如何,先收拾眼下的爛攤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昭問斬是自己下的旨意,這一點難免會被人詬病,這件事必須要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