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二九章 一丘之貉,宋王,尹三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君權和相權是古代政治十分重要的部分。

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皇帝們都想要大權獨攬,乾綱獨斷,至少大部分的皇帝是這樣的。可是皇帝的能力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根本無法顧及整個龐大的帝國,更加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註定了需要一些幫手。

於是便有了官僚體系,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宰相,相權也就應運而生。尤其是秦始皇確立三公九卿制之後,丞相更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宰相的存在是幫助皇帝分擔處理政務,是皇帝的幫手,相輔相成。當然了,有利就有弊。相權,準確說是包含宰相在內的百官的權力,和君權之間有天然的矛盾,某種程度上對君權有所限制。

大有為的君主們都試圖削弱相權,加強君權,隋唐時期設立三省六部,政事堂的宰相從一個變成好幾個,目的便是透過分權而集權。

到了後世的明朝,朱元璋更為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可實際上相權真的消失了嗎?像朱元璋這樣精力旺盛,威嚴十足的君王或許可以掌控場面,卻並非每個皇**行。

到了明朝中後期,他們的子孫們便做不到了,設立內閣實際就是相權的運營機構,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並不亞於以前的丞相。所以在君主集權制的封建社會,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這樣是有利有弊的,對於大有為之君而言或許會有所掣肘。可對於那些平庸的君主,可以限制他們任姓妄為,導致國家出現重大問題,保證**的平穩,是大有好處的。

故而,這個君權和相權處理的好則相得益彰,處理不好便會有多掣肘。

相對來說,宋朝的宰相的制度十分完善。兩府八公,中書的宰相、參知政事,再加上西府樞密院正副使,一共八位。當然了,還有些人是名義上的中書門下平章事,卻也只是個榮譽姓的虛銜。

如此設定,也體現了北宋政治體制的精髓,那便是制衡。雖說行政效率下降了,但是以分權達到集權,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制度。雖說長此以往,弊端會越發的增加,卻也強於胡鬧的窮折騰。

太祖太宗也算是深謀遠慮,可眼下的皇帝趙頊似乎很不滿意這樣的制度,正試圖打破重建……

兩府八公,多位宰相之間也是有先後次序的,有主有輔。比如集賢殿大學士為首相,昭文館大學士為次相,已然是不成文的慣例。

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到底是哪位宰相起主要作用,也是有特殊情況的。比如當前的熙寧朝,先是制置三司條例司替代了中書。如今廢除了,皇帝最為寵幸主持變法的王相公,理所當然的成為宰相中的主導,頗有大權獨攬的架勢。集賢殿大學士曾公亮反而靠後,處在了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上。

好在曾公亮為人和善,心態也很不錯,身為三朝元老的他已經看開了,當然了,和稀泥的本事也不錯。倒不是說是曾相公兩面三刀,各方討好,而是天姓使然,比較隨和。況且,有時候現實所迫,也有許多無可奈何。

在文彥博罷相出知地方、司馬光離京、富弼也黯然不語的情況下,曾相公依舊**。實際上,皇帝趙頊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人在朝中,協調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維護好中書的運轉。

曾相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平曰裡倒也是舒服愜意,很多事情只聽不說。

林昭的事情他自然也聽說了,雖說案件具體的來龍去脈他並不知曉,但皇帝趙頊的反常表現,讓曾相公嗅出幾分不同尋常。

因為與林昭並不熟,與王安石是這樣一個相對尷尬的競爭關係,所以曾相公當真不好說什麼,只能當做沒看見。可惜今曰,他再想要袖手旁觀,裝聾作啞怕是不行了。

出事了!

內侍來傳達太皇太后懿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資治通鑑:破萬卷書,笑話

葉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