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6章 紅薯,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感染多種病毒。病毒會在薯塊或者薯苗內不斷累積,引起種性嚴重退化,品質變劣,產量大幅度下降。減產幅度在30%~70%以上。
1957年秋收時節的,山西洪洞縣搞出了當時全國第一的紅薯“高產量紀錄”:馬牧鄉汾明農業社紅薯畝產量5510斤。
紅薯畝產五千斤,在21世紀已經不算稀罕事了――新品種高產脫毒紅薯,精心種植的話,第一年產量不會低於一萬斤。但在1957年就已經是全國第一了――這全國第一還多少有些水分。紅薯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術支援,產量也並非高得離譜。
迄今為止,農業上還沒有高抗病毒的紅薯品種,也沒有防治病毒的特效藥劑。唯有采用脫毒技術才能防治病毒病、提高紅薯產量和品質。
現代的農民,無需自己留種制種,全部由專業種子公司包辦,吳南海下鄉去實習,看到的、種植的、談論的,都是脫過毒的紅薯種苗,他只需要考慮什麼樣的土壤和氣候配合哪一種薯苗就可以了,自然想不到還有這層。
即使是專門脫過毒的紅薯,種植三四年之後也會再度感染而退化。如何脫毒,則是一項專門的高科技。法石祿對如何在本時空解決這個問題,考慮過多種方案。還帶了一套專門用來脫毒的試驗室裝置。
穿越者的第一批高產脫毒紅薯是在1628年的十二月種下的。一般在四季分明的地區,紅薯都是在2月開始育苗,4月移栽,8月收穫。臨高勝在常年氣溫都在18度以上,一年四季都能種植。為了確保種苗不外洩,法石祿、吳南海等農委會的骨幹們親自播種的,土著工人一個都沒用。在精心的養護和管理下,今年的四月底就迎來了收穫。試驗性的種植下的十畝紅薯獲得了畝產4000公斤的好成績――因為缺少化肥,這個收穫還遠沒有發揮出品種的優勢來。為了收穫紅薯,不得不調動陸海軍士兵和學生來幫忙。
農莊的紅薯大豐收,一畝收了8000多斤,這個產量不僅讓王田震撼,農場裡所有的職工都覺得吃驚。風聲很快就傳了出去,很多人都想來看看澳洲紅薯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吳南海讓幫助收薯的陸軍士兵在外圍警戒,不許任何外來人員進入農場的田地,直到紅薯完全收完為止。
八萬斤的紅薯即使按古代標準也不算太多。農村常採用窖藏的方式儲存起來,再慢慢使用。但是臨高的四五月過後天氣馬上就要進入雨季,窖藏有一定的黴爛風險。而且穿越集團的各個行業對紅薯的主要產品:澱粉的需求十分迫切。最後吳南海決定除了部分留種推廣用,其餘的全部運到糧食加工廠加工成成品。
紅薯能生產的產品很多:粉條、粉絲、麥芽糖、葡萄糖、糊精、黃酒、酒精、醬油……實際上萬變不離其中,主要就是澱粉的衍生產品。因此吳南海確定紅薯加工以製造澱粉為主,利用制澱粉時產生的廢渣、廢料再兼顧某些副產品的製造。
輕工業部對大批紅薯的收成也有極大的興趣,莫笑安每天必來報到一次,對生產哪些新東西不斷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他最熱切的產品不是看起來“很現代”的葡萄糖、糊精、方便米麵之類的東西,而是紅薯幹――確切的說是連城紅心薯幹――著名的閩州八幹之一。
“這東西很好賣的。”時嫋仁跑到號稱食品廠的竹棚子裡的時候,看到莫笑安正在闡述中:“當年還是出口物資,就是現在,紅薯條也是很受歡迎的零食,本時空紅薯還是個稀罕玩意,大可以打高檔路線……”
“我覺得這懸――”吳南海對紅薯幹計劃並不看好,“本時空的土著很少吃零食的,也就是一些有錢有閒的人吃吧。”
“臨高本地沒市場,可以出口到廣州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