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61章 地方財政,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961章地方財政

陳策想瓊山的工商業在本時空的海南是最發達的,而且完全是自然發展起來的,和臨高這樣靠著澳洲人的扶植才發展起來的商業根本不是一碼事。

“才幹了幾天的縣長,地方主義的尾巴就露了出來。”陳策暗暗說道。看來這稅務問題以後還有得饑荒好打了。目前臨高還沒有具體的分稅制,收上來得稅怎麼分配看來又是件麻煩事。

陳策雖然身在德隆銀行總行,每天忙於謀劃各地建立支行,建立初級稅務機構,但是財政系統上的矛盾隨著春季覺醒和治安戰的結束漸漸浮上水面。

各地縣級政權相繼建立起來,地方財政和稅收就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

臨高縣儘管有熊卜佑這個資格最老的縣辦主任,但是臨高縣並沒有單獨成立什麼行政機構,一切的建設和投入都是執委會直接投入的,和地方財政稅收沒什麼關係。

至於三亞大區也算不上一個地方政權,它只算是一個派出機構――因為當地原本即沒有人口也沒有工商業或者農業,三亞是完全由元老院搞起來來的一塊殖民地。它的絕大多數產出:礦物、農林產品、漁業產品也全部運到臨高,而當地所需要的物資,從衣服、糧食、工具乃至用得燃料都是從臨高運去的。投資全部來自臨高的撥款,運轉也依賴臨高撥來的物資和現金。三亞大區完全依附於臨高的母體,經濟上就是一個徹底的附庸。

但是現在他們控制的各個州縣,儘管每個縣的經濟狀態不一,但是每個縣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有一座城池,若干村落,多少不等的人口。有田地,還有一點規模不等的工商業。過去臨高即元老院的模式已經沒法繼續下去了,每個縣都有了元老當縣長,搞了一套行政班子。

有了行政班子,就牽扯到地方財政問題。大明在朱八八時代的財政政策基本上是中央拿走一切,地方几乎留不下什麼。從集權的角度來說的確是卓有成效,但是對地方行政就是災難了。縣裡因為沒有足夠的財源,縣令幾乎什麼都幹不了。甚至維持基本的行政都難以為繼,自然不動一點歪腦筋,搞些體制外流動資金就沒法把官當下去了。

這個體制的弊端元老們都看得明白。但是該如何改進牽扯到的就是一篇大文章,不僅牽扯到稅制、財政制度還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分配這一重要課題。執委會最近一直就這個問題開擴大會議,經常討論到半夜才散會。

在沒有制定出確切的方案來之前,暫時使用的是行政經費全額撥付的方式。每個縣辦主任上任之時,由財政總監部一次性發給一筆流通券。目前的流通券還是以糧食作為準備金。根據撥款的數字,由企劃院撥給等量的糧食作為準備金。當然糧食本身並不需要遠途運送,治安戰結束之後,企劃院在每個縣都掌握了相當數額的糧食,主要是原先各縣的官倉糧食和在治安戰和清丈田畝中沒收、繳獲的糧食。這些糧食除一部分運往臨高之外,餘下的依然儲存在各縣的糧倉中,只要在賬目上過一下就好。

發給各縣的資金並不直接到縣辦主任的手裡,而是存入當地德隆支行的財政專戶,由縣辦主任具體支用。因為地方行政開支是千頭萬緒的,所以財政總監部專門開列了一個經常性專案開支列表。這樣大概可以知道每個月需要撥款的數字,這筆開銷屬於專款專用,縣辦主任不能以其他名義支用。這樣就不會出現領導一時沒譜把錢花過了頭,到月底沒法發工資的窘態了。

編制經常性開支表並不容易,誰也不知道一個17世紀的縣每個月需要多少行政開支。而臨高的財政開支又不具備任何的參考價值――一直是在打統賬的。特別是在財政供養人員的開銷上,各縣的機構怎麼安排,設定多少人員,人員的級別和工資是什麼樣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決定下來。所以管理也只能相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