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63章 唯生產力論,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863章唯生產力論
(228節有修訂,請先重看228節再閱讀本節)
“……澳洲人來了臨高,一番興作,不僅重修了茉莉軒書院,重整了學田,拖欠許久的諸生們錢糧也發了,不至於凍餓飢餒。士子們都有書可讀。澳洲人還辦了自己的澳學。”說到這裡楊世祥一臉得意地說道:“我那不成器的幼子於聖賢一道上是沒什麼指望了,就送去了澳洲人的學校。”看著那張得瑟的面孔,還有那捻鬚晃腦的樣子,張岱就知道這位楊大夫的幼子只怕是在澳學裡學業有成,但楊世祥自己沒把話得瑟出來,張岱反倒尷尬在那裡不知道該不該恭維一下捧個場。
“那澳洲人講的東西倒是有些意思。有那麼一天吶,我問犬子:今日在學中都學了什麼。那小崽子說了不少算學、這個力那個力,還什麼圓球滾下斜坡之類的,盡是些鬧不明白的玩意。我本是聽煩了,準備抽幾下手心就放他走的,他卻又說,今天還講了燧人氏、有巢氏、黃帝、炎帝、嫘祖、倉頡等等。”楊世祥說的入神,目光已經失去焦點,十分自然地端起手邊的茶盞喝了一口涼茶,才又接著說了起來。
“我就奇了,這澳洲人也講上古先賢?便要犬子好好說一說澳洲人是怎麼講的。”話到這裡,楊世祥先是“唉”地長嘆了一口氣,之後卻不再複述兒子的原話,而是自己重新組織歸納了一番:“這澳洲人啊,他們認為,這些上古先賢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發明的東西,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
張岱皺著眉頭,忍受著“生產力”、“社會生產”、“生產效率”一類聞之似有所指但卻拿不準具體含義的專有詞彙,聽了將近10分鐘的元老院二手版人類文明工具史觀又或者稱為科技史觀。從燧人氏掌握了火開始,人類開啟了靈智,製陶、草藥、種植、桑蠶,每一次發明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而技術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從穴居,到樹巢,再到木屋、村寨,最後夯土為牆,燒磚築城,又或者從“採首陽之銅”到鍊鐵鍛鋼,而技術進步的關鍵,則是依賴於文字的發明和知識的傳承……
張岱自己是個修史的,儘管在另外一個時空他是以美食家、文藝家和散文而出名,但他真正的心血之作《石匱書》就是《明史》的骨架子。若要分類,他的歷史觀當然還是傳統的正統史觀和英雄史觀,第一次接觸到唯物史觀分類中以工具發展、科技發展為索引的全新概念,對他的震撼可想而知。孔孟之儒都講究“法先王”,講究今不如古,故而要法先王以恢復三代之治。“法先王”作為一種政治正確,儘管心中覺得有什麼不對,卻也沒人敢正面挑戰。荀子倒是提出了“法后王”,但卻不是說一代更比一代強,而是先在心目中構建一個尚未出現的、或許會存在於後世的“理想王”,然後要求現在的人君加強自我修養逐漸靠近這個“王的模版”。且夫後世千餘年,治《荀子》者稀幾,所見又各不同,可謂是“稀有的異端”,學術思想並未廣泛傳播。而今時今日,張岱在一家醫館裡,聽到了邏輯完整、敘述詳細、論證充分的新的歷史觀,既肯定了“上古先賢”的偉大功績,又指明瞭人類社會繼續發展的道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此刻充斥著張岱的大腦。
敘述完之後,楊世祥慢慢地品嚐了好幾塊曲奇,張岱才緩過神來。而這緩過神來,也只是從發呆狀態變成下意識尋求交流的扭頭找人而已,面對著這間屋子唯一的可交流物件,張岱倒是想說話,卻也不知道說什麼好――畢竟楊世祥也只是這個全新的歷史觀的N道販子而已。楊世祥深深地嘆了口氣,自己又把話接上了:“這按澳洲人的看法,炎漢兩代,前漢之趙過,後漢之畢嵐,作代田牛耕,作翻車渴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二人才是兩漢之大賢者啊……”與翻車、渴烏相比,原始的桔槔更算不上什麼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