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20章 桑基魚塘,臨高啟明,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20章桑基魚塘

“有什麼好這個哪個的,”沈蘇莞爾一笑,“心裡想得很,嘴上非要說不行。”

陳霖大窘,只好道:“既如此,那就打攪了。”

“這就是了,我最見不得你們這些人假模假式的樣子。”李么兒說,“我這裡也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好吃的。吃完飯,有事要與你商議。”

當下關照廠裡的茶房把午飯擺上來。工廠裡的飯很簡單,大鍋飯大鍋菜。用得也是本地的出產。陳家雖然是大戶,平日裡也講究勤儉持家,吃食上並不考究。

飯菜都是一人一份,不多不少。吃飯間歇,李么兒又問了些本地的風土人情和出產情況。陳霖自也不必隱瞞,一一說了。李么兒最關心的是擴大織桑面積的事情。

“你知道桑基魚塘嗎?”

陳霖一臉茫然。原來這後世聞名於世的珠三角特色農業,迴圈經濟的開山祖之一桑基魚塘模式在本地還沒有出現。

所謂桑基魚塘,即在魚塘的圍堰上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餵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這種模式,最早是在江浙蠶桑區興起的。後世可考的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形成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崇禎末年成書的《沈氏農書》記載:“池蓄魚,其肥土可上竹地,餘可雍桑、魚,歲終可以易米,蓄羊五六頭,以為樹桑之本”,可取得“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

除了取得桑葉養蠶之外,春蠶結束之後,江南地區還用桑葉養羊。收益更大。

但是在廣東,這種模式就少見的多了。農委會派到珠三角各地的“資訊員”帶來的訊息令他們失望,珠三角並不是他們的概念裡蠶桑業非常發達的地區。

珠三角的蠶桑業是隨著澳門開港,大量生絲外銷有了第一次大發展。當時由於生絲暢銷,南海縣的九江,順德縣的龍山、龍江,新會縣的古勞等地,都出現了大規模的蠶桑業。塘基種桑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在這些地區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桑園圍和古勞圍。

但是,從整個珠三角看,蠶桑業的總體並不大。他們諮詢了大圖書館才瞭解到,珠三角的蠶桑業是從清代的康熙年間隨著外貿總量大幅度增加才開始第二次大規模發展的。

明末的生絲和綢緞貿易規模較之清代還很小,英國這個最大的貿易伙伴尚未來到中國,和中國展開貿易的國家,其實只有西班牙、荷蘭和日本。偏偏在明末又是福建外貿港口最為興旺的時候。福建的洋商人們顯然更傾向於直接從江南輸入貨源。

眼下元老院的生絲貿易雖然比歷史上多出不少來,但是由於趙引弓在杭州的運作,江南的蠶絲生產和輸出較之原位面有大幅度的增加。江南的生絲不但足夠滿足對日貿易的需求,也能大致滿足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需求。

結果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絲生產被進一步的抑制。香山縣裡原本就不成氣候的蠶農自然也沒有興趣去引進什麼新的生產模式。

換句話說,李么兒在廣東折騰蠶桑改良,不見得能收穫多少實際的利益。特別是生絲的進一步增收,恐怕只會引起生絲外銷價格進一步跌落。

還在有沒有必要在廣東開展蠶桑改良和建立新型絲織業,在企劃院召開的聯席會議上各方有所爭論。最後的結論是相關改良繼續進行――畢竟蠶桑產業升級是必須要做得事情,而在江南搞有太多的不便。

所以陳霖的反映並沒有出乎她的意料。

“本地養魚的人家多不多?”

“倒是不少。”香山地勢低窪,河道縱橫,有養魚的便利條件,全縣的魚塘著實不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