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零五章 朝廷改制,揚鋒漢起,宇十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月一日,大朝,太尉劉裕奏《八項事宜疏》。黃門侍郎羊欣大聲宣讀劉裕的奏疏,剛念罷第一條,朝堂之上就引發軒然大波。
“燕國既平,變民被滅,休泰之機已顯,臣上疏陳便宜八事:其一,試行土斷。請於揚州境內試行土斷……”
土斷是朝廷為了解決僑置帶來的問題推行整理戶籍、重新調整郡縣的一種手段,主要是居民不分僑、舊,一律按所居郡縣編入戶籍,取消對僑人的優待,清理隱匿的漏戶,把逃亡的農戶和豪強陰蔽的私戶重納為賦役的物件。
土斷一說是西晉司空衛瓘所提出,最初的目的是依照漢代的鄉舉裡選法,使舉善進才,糾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東晉建立後,設立了諸多僑州、僑郡、僑縣安置流民,這些人稱為僑人,戶籍有別於當地百姓的黃籍稱白籍。白籍不算正式戶籍,好處是不用承擔國家調役,不過這些僑人要被招募參與北伐。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僑人分化成兩極,王謝這樣的上品門閥主政朝堂,佔用田園山林,而多數無產的百姓不得不淪為部曲、佃客,或者開荒成為自耕農。
南下的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因為權力爆發矛盾,南北百姓也因朝廷的賦役政策不同而引發僑舊矛盾,為躲避朝廷稅賦,不少南方的百姓索性依附在門閥門下。
這樣一來,門閥士族大量地侵佔土地、隱匿戶口,嚴重地影響了朝廷收入。於是東晉朝廷分別於鹹康十年(341年)和興寧二年(364年)進行了鹹康土斷和庚戌土斷,效果明顯。
特別是桓溫主持的庚戌土斷大大地提高了東晉經濟、軍事實力,為北伐籌集了資本,甚至為後來的淝水之戰奠定了基礎。
桓溫逝後,庚戌土斷被廢止,門閥士族再次大量地侵吞土地,而司馬元顯因為建康兵力不足,徵調江南“免奴為客”者進京服兵役的詔書引發了孫恩之亂,加速了晉王朝的毀滅。
眼下的朝廷國庫空虛,除了雍兗等地,江南各州登記入籍的百姓不過三百萬數,大量的百姓成為門閥的部曲和佃戶。
徐道覆攻打朱雀橋時,光烏衣巷中的門閥就能組織起一千多人的部曲,可想而知這些門閥的農莊、別墅中有多少佃客。
劉裕在京口誅滅刁氏時,其門下佃客三千餘人,得田千餘頃,敞開庫房,粟米任由百姓稱力而取,居然彌日不盡。相比王謝庾郗禇等上品門閥,刁氏還是小巫見大巫,劉裕雄心勃勃地想透過土斷富國強軍。
然後劉穆之、劉敬宣、徐羨之等人無不勸他要小心謹慎,土斷必然引起門閥士族的反對,劉裕與門閥之間的關係剛有所好轉,若是此時進行土斷必然致使關係破裂。
經過再三商討,劉裕決定以揚州為試點進行土斷,因為揚州經孫恩、盧循之亂,百姓傷亡慘重,門閥士族對三吳之地的掌控力大大下降,劉裕是兼任揚州刺史,拿自己所任的州來試點旁人無話可說。
即便如此,尚書左僕射郗恢和中書令謝混皆出言反對,朝臣們紛紛附和。琅琊王頭痛地擺擺手,道:“諸卿,且聽完太尉的奏疏再議。”
“其二,裁撤冗官。郡縣凋散、百姓寥落,應精簡人員,裁撤冗官。”
劉裕在奏章中明確提出,揚、徐、荊三州置將不得超過二千人,官吏不得超過萬人;其餘州置將不得過千人,吏不得過五千人,但兵丁不在此限。
丹陽尹郗僧施心中盤算,這條限制各州官吏將領的人數,恐怕是針對豫、江刺史劉毅而來。雍兗梁司青五州被楊安玄把持,朝廷幾乎插不進手去,官俸也不用朝廷供給,每年還會上繳國庫數十萬石錢糧,置將設官之事朝廷難以約事。
以前廣州被盧循佔據,對朝廷旨意置若罔聞,自然也不會聽從朝廷派遣官吏,如今劉太尉派禇裕之為刺史,廣州重歸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