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用轉民用,耕耘貞觀,倚夜聽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陽,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李泰感覺自己的物資若放在長安,怕會被自己的老爹三天兩頭的打秋風。

畢竟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啊!

“對了,我讓你研究增加畝產實驗進行得怎麼你的戰歌能讓農民形成戰部天賦嗎”

說實話,比較起其他按部就班的安排,李泰對這個才是最關注的。

不過這東西是實驗性質的,李泰也沒太大把握,懷著幾分得之則幸,不得我命的想法。

畢竟科學實驗這種東西是不講道理的,砸錢砸時間下去,很多時候就是打水漂。

只不過,李泰跟這時代的人有種最大的區別就是,李泰有種軍用轉民用的思維。

所以李泰不追求什麼跨越時代的技術,比如現在手搓黑火藥,製作tnt什麼的。

但李泰相信,任何時代一個國家的軍用技術,就是這個時代科技的最巔峰。

倒不是說,戰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是戰爭本身就是人類組織競爭進化的最高效模式,

其他任何的組織,哪怕輸了未必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但唯有戰爭,命只有一條,失敗者有千萬種的理由,但唯有勝利者,那就是比對方更加優秀。

所以,基本上軍用的東西相對來說都是更加高效,極端,甚至致命的東西。

只不過,李泰所希望的就是把軍隊中的東西從軍用轉化成民用,保留它高效的特點,但是能讓這些東西更加普及化,以及更加安全而已。

這讓李泰知道了戰部天賦這種事情後,便思索著應該怎麼樣把它民用化。

不過,這某種程度上是集體化的農業生產,而且是超過五百人以上的集體化生產,除了官方的軍屯以外,實際上平民百姓的屯田很少會出現這種情況。

理由非常的簡單,因為華夏自古以來到了農民手中的土地都是那種破碎的碎片化土地。

這點大到透過衛星直接看華夏土地上的農耕,小到每一個人到手的土地,幾乎沒有誰手上的土地是方方正正的一塊。

或者說,就算方方正正的一塊,那在它的周邊肯定也是有很多有愣有角的碎片化耕地。

這一種情況哪怕在現代社會都沒什麼太大改變。

如果沒透過鄭白渠,李泰直接給自己圈下了一大片的土地,那李泰根本就沒有進行嘗試機械化工業化的種田模式。

因為這一種模式,真就不太適合關中平原這點土地。

所以,李泰就是進行這方面的實驗而已,為得是將來開發黑龍江那片黑土地做準備。

雖然多少有一點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貪婪模樣,但李泰明白,在大唐現在的耕地上強行推行什麼機械化工業化是沒前途的,只有黑龍江那一片的區域,才能滿足自己的計劃。

哪怕現代也是一樣,實際上不論是官方糧食產量,還是一個地區的人與耕田的比值,黑龍江都是華夏首屈一指的糧倉。

尤其在農業的工業化方面,中國傳統農業大省因為土地碎片化的原因很難推行機械化。

但在黑龍江的黑土區域,走得是美國的大農場主的模式。

這讓這一片一年頂多一熟的土地,生產出了全國最多的糧食。

這不僅是靠黑龍江地區得天獨厚的黑土地,更重要得是幾乎碾壓其他產量地的耕種模式。

所以,現在李泰在研究的什麼耕種的工業化規模化的實驗,實際上就是為了打敗了高句麗之後去開發黑龍江那一片土地準備的。

因為到時候,哪怕自己鼓勵移民,但往高緯度地區移民肯定是件難事,哪怕到時候海運發達起來,怕也很多人不願意過去種田。

這就讓自己必須要未雨綢繆的準備好,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應該要怎麼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耕耘貞觀

倚夜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