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七章 抉擇,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高祖、太宗以來,大唐歷經四帝,皆馬上天子,也正是因為四代帝王,孜孜不倦的開拓進取,才有了大唐如今的繁榮強大。
大唐的官員、百姓早已習慣了,開疆拓土,征伐四方,內修溝渠、廣託荒地,大興民工,一個大建設,大開脫的時代,人人皆有奔頭。
而太子權知軍國事以來,天下庶務半出東宮,卻沒有蕭規曹隨,宏大聖人的基業,卻銳意文治。
若他登基稱帝,大唐勢必會向以往朝代一樣,走上老路偃武修文,然後任由士大夫操縱這個國家,一代兩代的安逸之後,慢慢衰落。
鄧光賓等人不是沒上本進諫,規勸太子,可結果一番忠心,得到的回報就是申飭。
正是他們瀰漫仿徨之際,臨淄王進入了他們的眼睛。年輕、勇武、睿智、學識宏達,像極了年輕時的聖人。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侍御史鄧光賓是這樣形容臨淄王-李隆基的。
在鄧光賓和一些同仁看來,臨淄王的英武睿智,禮賢下士,比之銳意文治的太子,更像聖人,更適合將來統領大唐。
讓代郡王拜入狄公門下,就是太子進言的。他倚靠位居嫡長的優勢,就要改變近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的行為方式,那就是異類。
向來大公無私的聖人,就因為過分的寵信太子,竟然給儒門施恩,支援他搞什麼文治天下,這就有些過分了。
既然太子不合國情,那就改換掉。臨淄王是聖人的堂弟,學生,也是高宗的血脈。由父傳子,該為兄傳弟,不好嗎?
別覺得有什麼不合理的,聖人不也是從他祖父高宗皇帝那繼承的皇位嗎?他的一眾叔伯,還不是乖乖的俯首稱臣了。
而現今,聖人輕車簡從身邊的護衛不足千人,翠微山那麼大,各處把守,翠微宮宮禁能有多少人把守?
臨淄王,完全利用現有的力量,突襲翠微宮,效仿太宗,行武德九年的舊事,改天換地。繼位登基,君臨天下,保證永貞這三十年來,辛苦得來的成果。
侍御史鄧光賓、麻嗣宗、張暐,左右威衛的軍官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李隆基的至交好友-王琚、李林甫、郡馬王同皎,都齊聚萬年縣臨淄王的別苑,請李隆基先發制人。
可向來果斷的李隆基卻猶豫了,其與聖人名為君臣、兄弟,實則情同父子。從開蒙之始,他就在聖人身邊,他享受的待遇,除了太子外,就是其他的皇子都比不得。
年紀輕輕就以官至參謀部右侍郎,授懷化大將軍銜,俸祿、封地,秩比親王。聖人待他之後,不下父母,他若逆反,天下人該如何說他?
更何況,其與太子總角之交,叔侄情深,又兼同袍之情。那他逼聖人下詔,廢了太子,自己做皇帝,他該如何面對太子?
政見不合,可以談,他們談不攏,李隆基可以代他們跟太子談,犯不著因為這個,就鬧兵變。
永貞一朝,如今三十年了,裴炎也好,天后也罷,甚至像佛門一樣的跳樑小醜等,他們哪一個成功了,哪一個不是以卵擊石?
聖人,從小就是看著宮闈之亂,朝堂詭譎長大的,在他眼皮地下謀反,那跟壽星公上吊,沒什麼區別。
更何況,他們的異動,在朝中已經引起了一些人警覺,侍中韋晉已經在召集人手,準備對他們下手了。
要不是李隆基略用手段,用了李代桃僵之計,瞞過了韋晉的耳目,他們能到這嗎?
是罷官、還是流放,那不一定。但李隆基可以保證,去聖人面前為他們求情,保證不會連累他們家眷,不會傷及無辜。
至於今天晚上的話,他就當沒聽過!天命所繫孝仁皇帝一脈,他爹和七伯都老實了一輩子,李隆基不想抖這個機靈。
一聽這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