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三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十多年,李守義一直過的很順,歲稔年豐,河清海晏,國內沒有動亂,天災也不頻繁。尤其是大鎖黃龍,大大減少了決堤崩潰的水禍,兩岸的百姓從此可享太平。
年初時,李道廣回京述職,李守義體諒他年事已老,為國操勞落下一身的病,想著讓他入職中樞,任門下侍中,也算是對他一生清廉勤懇的表彰。
可這傢伙,偏偏倔強的很,在京城沒待幾天,就跑到江南去勘察長江流域,勘察了半年多,帶回來整整一車水域文牘。
李守義翻查著文牘,從沿岸堤壩新舊高低,到流沙積沙統計,到歷年決口的情況,一應俱全,可謂面面俱到。
他就是不張嘴,李守義也知道他想說什麼。可這次,李守義真的不想他再去。
“道廣,你這一生清廉為官,常年食青菜豆腐,吃住都在大壩上,為朕奔波二十年。”
“年逾六旬,氣血早虧,朕實在是想你好生安享晚年,咱們君臣有始有終。”
李道廣何嘗不知,皇帝是念舊的人,這些年彈劾河道的本章,沒有一萬也有八千,河道也的確有些不合規矩的事。
但皇帝對他信任之尤,從來都是留中不發,予以袒護的態度,為此擔了不少指責。
黃龍得鎖,也卻是因為皇帝的信任和支援,在信用臣工這一點上,李守義這樣的君王,可謂百年不遇。
“老臣比歷代的河務官員都幸運,得逢聖主,躬逢盛世,才能得意生擒黃龍,建立功業。”
“縱觀老臣一生,前半生渾渾噩噩,後半生精彩絕倫。這二十年,老臣給陛下惹的禍太多了,陛下的恩德,老臣就是粉身碎骨,也報答不了。”
“老臣便想用剩餘的時間,打下修繕長江的基礎,以殘生報效陛下的知遇之恩。此平生之願,望陛下成全。”
另外,他年紀大了,早晚要魂歸長野,需要有人接著他的差事幹下去。人選則是戶部尚書-王士昆,京兆尹-李元繹。
一個是他的忘年交,一個是他的兒子,都在河務幹了多年,經驗豐富,可繼他的事業,把長江治好。
再來一個二十年,皇帝也不過年過五旬,大唐便可擒住南北兩河。皇帝文治之功,畢竟耀名史冊,這是他對皇帝信任最好的報答。
李守義低頭嘆了口氣,隨即言道:“長江動工是大事,如果廷議透過,朕便準你所請,把他們調任給你,依舊出任副都督、長史。”
看著兩鬢斑白的李道廣笑的燦爛,李守義無奈的指了指他:“道廣,你呀,讓朕怎麼說才好!”
“不瞞你說,年底朕要發動對吐蕃滅國大戰,你這可是在朕的府庫,狠狠地咬了一口。”
要說大唐的官兒,花錢最多的,那就是李道廣,這些年朝廷賦稅的三成,都扔進了黃河中。有彈劾他的官員,給其算了筆帳,就李道廣扔進黃河裡的錢,足夠蓋二十九座大明宮。
可現在黃河安瀾,朝廷每年修繕堤壩的錢財,不足貞觀、永徽年間的八分之一,賑災款項不足六分一,李道廣用事實告訴他們,這錢並沒有白花。
況且,相比於永貞元年,口說無憑,李道廣多了一道黃河大堤,這麼有利的證據擺在眼前,長江工程的阻力倒是要比二十年前少許多。
“行了,趕上飯口了,也就別走了,陪朕用膳,咱們今兒吃點好的。”
李道廣年年入朝述職,也吃過皇帝賞過不少膳食,從來都是簡單的四菜一湯。
但這次,皇帝卻破例,按照宮宴標準來做,還讓太子李辰、陳王-李曉作陪。李曉是皇五子,年十二,乃皇后所出,性情頑劣,學業也不佳,教他的老師都頭疼。
這回好,李守義給他找個好去處,跟著李道廣去治河,乾點粗活,學學李道廣務實求真,勤懇用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