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五章 格局放大,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年、長安、藍田、渭南、昭應、三原、富平、櫟陽、咸陽、高陵、涇陽、醴泉、雲陽、興平、鄠縣、武功、好畤、盩厔、奉先、奉天、華原、美原、同官。
整整二十個縣,所有官府直接掌控的土地,都按照一比二這樣賠本的比例,置換成了道路兩側的房屋、田畝。換是換完了,可下文卻沒有了。
戶部尚書魏玄同實在憋不住了,上書請皇帝御旨指示京畿“工業帶”的事宜。有周城幫著二王,李守義沒什麼可擔心的,便輕車簡從,在附近轉了轉。
涇陽
李守義眺望遠方,意氣風發的說道:“八百里秦川的腹地,這裡的土地,歷來以適宜耕種聞名。”
指了指隨行的狄光嗣等年輕的舍人們,繼續道:“魏尚書,你跟年輕人說說,這麼肥沃的土地,能不能保證明年豐收?”
這!魏玄同沒法答。種地從來都是靠天吃飯的,是否豐收完全要看降雨量和溫度等原因,人為能控制的因素很少。
朝廷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開鑿足夠多的溝渠,以確保土地的灌溉。但若是大旱之年,大河無水,溝渠也無濟於事。
“說的對,朕與你的想法一樣。”
是的,土地是有限的,產出也是有限的,而人口卻是不斷增長的。關中的糧價這幾年屢有上漲之勢,如果不是朝廷出手干預,恐有失控之狀。
現有的土地,只能養活這麼多人,可糧食就這麼多,求大於供,漲價是一定的。若是沒有辦法開源節流,接下來上演的就是土地兼併,矛盾激化。
移民戍邊,即是國防之策,同時也有緩解土地壓力的意思。但治標不治本,就像無法掌控氣候一樣,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朕是個務實的人,從來不相信什麼不確定的事。朕也相信,臣民們如果有選擇,也不願看老天的臉色。”
“長城,鄭國渠,都是偉大的工程!從這些工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道理,人定勝天。”
所以還是的把國策往實在靠,臣民們才能真心順服。
那什麼是實在的?
握在手裡的錢,米缸裡的糧食,穿著孩子們身上的新衣服,這才是實打實的真的。
與其讓這些土地,繼續投入到低迴報的農耕中,不如打造一條高回報的工業作坊,為大食等西方國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必要的商品。
當然,建立的作坊,要全盤官營,要形成體系。李守義要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裡,讓關中閒置的勞力,全部自食其力。就算是腿腳不利索等殘廢,也要給他們安排相應的活計,讓他們都自食其力。
這樣的工業帶,即可以工代賑,又能開源節流,使朝廷多一條賦稅之路,亦可節省一大筆救濟。
“朕知道,你魏尚書有疑慮。但你可一想想,產出和回報,是否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如果,這些人繼續閒著,賑濟,朝廷是一定要花的。年復一年,積少成多,魏玄同就是再不會算賬,也知道數字早晚超過建立工業帶的成本。
但若按李守義說的做,不僅解決了這些人吃飯的問題,更是為朝廷減輕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可以建立一些產出的產業,何樂而不為。
是,一些官員認為,抬高商人的地位,無異社稷穩定,不利王化天下。
可李守義要說,強行推行愚民之政,最後的結果就是滅亡。
真正有前瞻性的帝王,不要愚民,更不要高壓政治,他要的做的,就是把問題想在前面,帶領百姓去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帝王施政的新方式,是過去從未有過的。
所以,那些官員擔心的問題,必須為百姓的肚子,國家的新賦稅讓路。今天同意跟魏玄同出來,實地的看一看,就是希望魏玄同可以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