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六章 我的理想國,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陛下,如果這種材料,真如您說的那樣,使用壽命長,堅如磐石,修築時間大大減少。可節省人力物力,的確是好東西。”
“可這種路一旦普及,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貨物運輸上的便利。更有利於行軍,我一日千里,敵人也是。”
“那老臣斗膽一問,這般情況下,軍費,尤其軍備費用,是不是要相對增加呢?”
直到此刻,李守義算是明白了,狄仁傑為什麼明知李守義不喜歡,卻還是堅持舉薦他。
這個人,雖然迂腐,卻是十足的聰明人,最起碼他比程務挺聰明多。他知道展望未來,想大幹一場的前提,是臣服,是為皇帝設謀。
是的,在收割更多財富的同時,危險也是與日俱增。擁有更強大的軍隊,才能更好保護這個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
人生不過百,如果李守義能在位五十年,他願意畫上兩代人的時間,去打造一個全新的文明。這不僅僅是疆土意義上的,更是國力的一種體現-藏富於民。
“有人說國富才能民強,朕對這種腔調從來都是嗤之以鼻。”
自秦漢至今,富庶的王朝多了,可民富了嗎?還不是一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國家想要經久不衰,唯一辦法的,就是把所有的人都捆在這輛戰車上;而若要實現這點,唯一途徑就是民富。
得讓所有的百姓知道,只有大唐在,李氏的帝王,才能讓他們,及他們的子孫後代,永遠都有好日子。
實打實的物質,比灌什麼雞湯都有用。而且,李守義也不認為,百姓都是傻子,都吃儒家的那套雞湯之術。
“把明白人拉進一項偉大的事業,便能無往不利。”
“相信朕的判斷,這個選擇,是不會有錯的!”
皇帝是很自信,可魏玄同也提出一個疑問。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按照荀子人性本惡的說法,人的慾望是沒有上限的。
如果,宗室勳貴,世家大族積累的財富,足夠他們養活數量龐大的軍隊,在特地的條件下興兵作亂,那李守義算不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其實,國富民強,集中財富,之所以存在如此之久是有道理的。國家需要財富,只有財富完全掌握在朝中手中,才能保證統治的力度。
可李守義搖了搖頭:“朕可能說的不夠明白,藏富於民,並不是把大部分的財力,富裕百姓或者哪個世家。”
而是以國家為主體,帶動商業、農業的發展。說的更形象一些,朝廷就是樹木的主幹,餘者皆是枝幹。
就像魏玄同說的那樣,如果哪個枝幹出了問題,倒反天罡了怎麼辦?
很簡單,砍掉它。
而且,李守義相信,一個國家的良性發展,永遠都是不可能一帆風順。歷代的帝王名相,也不是先知,不可能預見所有問題。
相比於在興亡之間,來回搖擺,莫不如走一條新路。
李守義心中的期望是這樣的:一個年富力強的勞力,沒有多少土地,家徒四壁,填飽肚子已經不易了,娶妻生子更是一種奢望。
但所在州縣,出現了一批作坊,男人有幸在農閒時到那裡做工。每天勞作三個時辰,活計不輕鬆,但每個月都能領到相應的例份。
五年後,他用省吃儉用,揮灑汗水換來的錢,重新蓋了幾間房子,養了一些雞兔,屯了一些糧食,終於不用擔心捱餓了。
隨後的幾年,雖然年景不好,但因為做作坊的存在,他依然可以保證吃飽之餘,有些結餘。
然後,拿著手裡的錢,找了媒婆,下了聘禮,娶了一位不怎麼好看,但勤儉持家的婆娘。
一年後,他們的孩子出生了,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他換了一家報酬更加豐厚的作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