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士昆撿來的儒生,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色不早了,李道廣三人張羅著請聖人回都督府,沐浴更衣,供奉膳食。可這番好意,卻讓李守義給駁了,就在棚子這吃,胡辣湯、胡餅不也挺好的。
瞧著聖人大口朵頤,倒是弄得三臣都沒法動筷了,只能保持正色,目不斜視。人臣者,皆應守禮,即便他們都是近臣,也不敢造次。
放下胡餅,撣了撣手上碎末,李守義笑道:“怎麼,瞧著朕用膳不雅,想進諫糾正,又怕惹得朕不快!”
“恩,今天的路趕的多了一些,一天沒進食。朕這飢不擇食的毛病就犯了,是朕錯了,讓諸卿見笑了。”
帝王的顏面高於一切,很多事原本都是可以商量的,很多人也不必死,但皆因九五之尊的顏面,不得不事半而廢。
拿先帝來說,就因為立了武后,心直口快的臣工,有時還把不住嘴,所以常常遭到貶摘責罰,弄得臣工們往往都是戰戰兢兢的。
大夥為什麼懷念李賢,就是因為孝仁皇帝虛懷若谷,但凡是他做錯的事,總是能虛心納諫,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
今上能不顧帝王尊嚴,坦然承認,足可見心胸開闊。三臣雖然面上誠惶誠恐的表情,口稱不敢,但心裡還是挺高興,畢竟誰也不願意攤上個難伺候的君主。
擺手示意三臣繼續用膳,李守義端了一碗胡辣湯,自顧坐在高階上,看著夕陽西下,黃河餘輝。都說聖人出黃河清,李守義就想知道,他這個聖人能不能讓這黃河清了。
就在他望著黃河的波濤,出神之際,下面的棚子裡,卻傳出了對論之聲。名目還不小,何為明君!好傢伙,口氣了太大了,縱橫古今明君。行,朕就聽聽你們有何高論。
王士昆操著喊啞的嗓子道:“始皇帝開一統之勢,書同文、車同軌、締造華夏一朝盛世,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至於劉邦,王士昆很有看法,雖然得國至正,但這人品實在有待商榷,殺功臣捅兄弟也就算了,逃起命來父母妻兒都可以不顧。
是,有人可是說,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人家漢高祖是大英雄,自然能忍人所不能。可王士昆卻以為,項羽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至情至義。
至於,什麼成王敗寇,在歲月面前,何其羸弱,不都成過眼雲煙了嗎?男人,就得全忠全義,連妻兒都保護不了,功業再大有什麼用?
他甚至懷疑,劉盈為什麼身子孱弱,純粹是他爹給踹出陰影了。娃兒太小,禁不住太大的打擊。
盧鴻一雖然不完全贊同王士昆的說法,但漢高祖苛待功臣,與大唐卻是大相徑庭。卸磨殺驢,的確是人臣的悲哀,這沒什麼好爭辯的。
就憑這一條,漢高祖便沒法與我朝太宗皇帝相比。太宗明德茂親,雍和下眾,不嗜殺,不猜忌,不懷疑,對臣下信用為重,對百姓寬和仁義。
自田畝至人丁,均較前朝寬鬆很多,使百姓安居樂業。在用法上面法制雖嚴,但用法卻非常慎重。經常過問刑獄之事,以至貞觀四年,天下死刑者僅二十九人。
重視水利,勸課農桑,施政幾年便使荒野變為良田,兼之抑制土地兼併,使耕者有其田,在位二十餘年,便是四海富庶,天下承平。
王士昆附和著:“太宗皇帝雄才偉略,平安西四鎮,定西域版圖,平東突厥,遏制吐蕃,使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為不世明君。”
論了半天,盧鴻一拉了把王士昆,好奇問道:“當今天子如何?”
喝了一口胡辣湯,王士昆沉思了一會兒,沉聲道:“今上比不上太宗縱橫開盍,雄視萬方,也比不得先帝奇偉巨智,經略天下。”
“但其英明睿武,有識人之明,遇到這樣的君主,要麼生之大幸,要麼莫不如死。”
王士昆是新科的狀元,受聖人擢拔,自是比一般的臣工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