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三章 視察,錦唐夢,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客棧的動靜鬧的不小,甭說掌櫃和活計嚇了個半死,就是明玉身邊的侍女,也被嚇的夠嗆,看李守義的眼神都有些“變態”了。
就好像上林苑招收飼養員,薪資日結,重點細品,日結二字。伴君如伴虎,不是所有人都有明玉那般的膽量,什麼事淡然處之。
雖然出了這點小波折,但李守義還是不願意改變行程。到了汴州城,聽說李道廣不在衙門,便沒有驚動河督府,親自到黃河大堤查勘,有些事,不能光靠聽,是需要看的。
而黃河大堤上,的確被經營的很有章法,人人依令而行,各司其職,抬石料、綁石包.......
汴州地處山東之地,山東粟米要透過漕運入關,改良河道的航運條件是必要的。李道廣認為,關鍵是解決黃河運道中三門砥柱對糧船的威脅問題。
這段河道水勢湍急,溯河西進,一船糧食往往要數百人拉縴;而且暗礁四伏,過往船隻,觸礁失事幾近一半。
為了避開這段艱險的航道,不僅要修汴水,與之差不多的長安、渭口間的漕渠,關中三門山北側的岩石上必須同時施工,準備鑿出一條新的航道,以取代舊航道。
河督府鑿出了一條暫定為開元河道,但因當地石質堅硬,河床的深度沒有鑿夠,只能在黃河大水時可以通航,平時作用不大,三門險道問題遠未徹底解決。
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隋朝興建的兩條最重要的航道。為了發揮這兩條運河的作用,大唐對它們也作了一些改造和擴充。隋朝的通濟渠,大臣稱汴河。
李道廣在汴州東面鑿了一條水道,名叫湛渠,接通了另一水道白馬溝,而白馬溝下通濟水,這樣,便將濟水納入汴河系統,使齊、魯一帶大部分郡縣的租、調,也可循汴水西運。
而永濟渠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兩個工程。一是擴充套件運輸量較大的南段,將渠道加寬到十七丈,浚深到二十四尺,使航道更為通暢。
二是在永濟渠兩側鑿了一批新支渠,如清河的張甲河,滄州的無棣河等,以深入糧區,充分發揮永濟渠的作用。對於大唐來說,運河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各地糧帛和保證運輸軍隊,朝發夕至。
為了保證這一點,李道廣對漕運制度有些淺見,上書說:從前,南方租調由當地富戶負責,沿江水、沿運河直送洛口,然後政府再由洛口轉輸入京。
這種漕運制度,由於富戶多方設法逃避,沿途無必要的保護,再加上每一舟船很難適應江、汴河的不同水情,因此問題很多。
如運期長,從揚州到洛口,歷時長達九個月。又如事故多、損耗大,每年有大批舟船沉沒,糧食損失高達兩成左右,等等。
所以,李道廣建議,改由各州官府收集租調,在沿河碼頭由河督府驗收,再行週轉入京。這樣,既避免了富戶逃賦,又能提高收賦、轉運的效率。
是,人人都知道這樣快,可經手的活計越多,責任就越多。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跟李道廣一般,毫不在意麻煩多,他們還在乎仕途呢!
而李守義之所以沒有留中不發,親自來看,就是想跟他當面說說。瞧面前的李道廣、李象、李厥,都身著粗布衣服,滾成了泥人與民夫們一樣幹活,手上也裂的都是口子。
河道都督,三品大員,品秩與宰相相同;李象二人更是國家親王,是他的伯父,都是身居高位的國家重臣。他們三個都如此,更別說下面的其他人了。
分別拍了拍他們的肩膀,便在李象的引領下,就在工棚裡,喝點拔涼的深井水解解暑氣。面板黝黑的李象,還跟他顯擺,深井水打上的水,比宮裡冰窖中的梅子酒更解渴。
恩,幹了一大碗,大大地喘了口氣,李守義左右瞧了一圈,好奇道:“王士昆呢?那個愣頭青去哪兒了?”
李厥苦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