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節,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易中天,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動亂頻繁。淝水之戰前,有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桓溫未遂的篡點陣圖謀。淝水之戰後,則有孫恩之亂、桓玄之亂、盧循之亂。蘇峻之亂時,建康宮闕被焚燬;桓玄之亂時,國號被改為楚。至於內戰,當然更在所難免。
東晉並不安寧。
最後的結果,是政權落入庶族出身的劉裕之手,而且把魏代漢、晉代魏的程式也走了一遍。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晉恭帝司馬德文讓位於宋王劉裕。東晉終於在內亂中滅亡,共一百零四年,十一帝。
劉裕的新王朝國號宋,史稱“劉宋”,以區別於後來既有北又有南的“趙宋”。劉裕自己,則為南朝宋武帝。他稱帝十九年後,北魏滅亡北涼,魏晉十六國時代終,南北朝時代始(詳見本中華史第十二卷《南朝,北朝》)。
全線崩潰 從曹魏代東漢,到北魏滅北涼,歷史上的“魏晉十六國”共計二百一十九年。加上董卓入京後、曹丕稱帝前的東漢之末,剛好二百五十年。如果用最簡單的詞語來描述這兩個半世紀,那就只有一個字—— 亂。
亂的同時,是腐敗。
腐敗幾乎是兩晉王朝的天性。有一次,晉武帝司馬炎問大臣劉毅:愛卿願意把朕比作漢代的哪個皇帝?
劉毅答:桓帝、靈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