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節,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易中天,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之奸雄。
從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標籤。
標籤顯然從橋玄和許劭的說法演變而來。他們都使用了兩個詞:奸賊,英雄,合起來就是奸雄。
然而三個版本的意思卻不相同。按照第一種和第二種說法,曹操活在治世就會害人,活在亂世反倒對了。第三種說法則相反,儘管這個說法據說也是許劭的。
沒必要弄清楚哪一個版本是最原始和最正宗的,因為無論哪種都承認曹操不是尋常人等。實際上在漢末魏晉時期,英雄與奸雄或者梟雄,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英雄”這個詞也是有明確定義的: 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
很清楚: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異突出,只不過植物中最優秀的叫英,動物中最傑出的叫雄。這就像群和眾是一回事,只不過動物叫群,人類叫眾。所以一個人,像花兒一樣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樣強勁就叫雄姿。
於是,人們便把原本用於動植物的“英雄”一詞挪用到人物,並給出以下定義: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
顯然,英,就是才華出眾(如英才),或天賦過人(如英氣),或青春煥發(如英年);雄,則是大無畏的(如雄霸),或強有力的(如雄風),或極威武的(如雄赳赳)。據此,曹操當然是英雄。他自己這麼認為,別人也這樣看。
有一次,匈奴派使節來華。
這時曹操已是魏王,卻因其貌不揚而自慚形穢,便讓崔琰代為接見,自己扮作衛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後,曹操派人去問使節:你對魏王的印象怎麼樣?
使節說:魏王(指崔琰)儀表堂堂。但他坐榻旁邊那個“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聽說,便把那使節暗殺了。
此事的可靠性不妨存疑,體現出的觀念卻無疑屬於那個時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個人是不是英雄,無關乎外貌,也無關乎道德,只關乎氣質。
曹操當然有此氣質。
實際上,東漢魏晉所謂“英雄”並非道德評價,而是氣質判斷,或事實判斷。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稟賦非凡英氣逼人,哪怕只不過能把事情鬧大,就是英雄。
所以,董卓也是英雄,劉備就更是。
劉備是被諸葛亮和曹操都認作英雄的,曹操甚至認為天下英雄只有他們哥倆。據說,曹操說這話時,劉備正跟他一起吃飯,竟當場嚇得掉了湯勺和筷子。
魯肅則稱劉備為“天下梟雄”。其實在漢末和魏晉人的眼裡,梟雄、奸雄都是英雄。他們在意的不是前面那個字,而是後面這個非常男性的字—— 雄。
沒錯,英雄也可以簡稱為雄。
誰是英傑誰為雄?這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十分關注的,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亂世一顯身手,大展宏圖。
關注的背後,是社會的認可與尊崇。
這是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我們知道,兩漢推崇的是功業,漢代風雲人物也都是與功業聯絡在一起的,比如張騫通西域,衛青平匈奴,司馬遷寫《史記》,公孫弘設博士。沒有這些功業,他們就沒有價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認。
魏晉卻不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願或功敗垂成,也照樣能得到人們的敬重。
比如祖逖(讀如替)和劉琨。
祖逖和劉琨都是在西晉覆滅之際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驅除胡族興復神州為己任。祖逖甚至在北渡長江船至中流之時,豪氣干雲地敲著船楫朗聲發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復中原,那就讓我有如這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再回來!
這就是所謂的“擊楫中流”。
同樣廣為流傳的是“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