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可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上課,南宋第一密探,可大可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生,縊溝和勒溝的位置,是否也有所不同?”
謝玉軒解釋道:“縊溝的位置與勒溝變頗不同,勒溝常在喉頭或喉頭下的水平,而縊溝因向上提,故多位於舌骨和甲狀軟骨之間。再者,縊溝通常在最低點凹陷最深,越向上傾斜就越淺,上斜至繩結處常形成‘提空’,活套則在形成‘提空’後,可另有一繩結壓迫的印痕。而勒溝則整圈深淺較平均,在繩索交叉處只可能更深,而不會變淺,不會形成‘提空’。”
羅禹蒙朝謝玉軒作了個揖,感慨萬端地說:“今天終於明白縊死與勒死的區別了,多謝先生。另外,扼死有什麼特徵呢?”
謝玉軒說道:“扼死的特殊改變是頸部的手扼痕,它可由手指及指甲造成。手指造成的扼痕呈圓或橢圓形,指甲所造成的則呈月牙形,均有表皮剝脫及皮下出血。這些扼痕的數目及位置,視兇手用右手或左手或雙手一起扼頸而異。”
羅甲問:“先生說得很通透,但老朽還有一點,望先生能解惑。我們要如何識別偽裝成自縊,或偽裝自勒?”
這在屍檢中最難辨別,有些兇手將人勒死或扼死後,將屍體懸掛起來偽裝自縊,有時還偽裝現場、偽裝遺書,以達到掩蓋罪行的目的。
仵作的檢驗,將直接影響案子的性質。如果勒死變成自縊,兇手就會逃脫法網。如果自縊驗成勒死或扼死,就會冤枉好人。
“還是得仔細檢查屍體頸部,尋找除縊溝之外,是否還有勒或扼的痕跡。如為勒或扼死後懸屍,頸部固然可形成縊死樣的索溝,但必定同時還能發現勒或扼的痕跡。這個時候,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謝玉軒停頓了一下,羅甲和羅禹蒙正聽得如痴如醉,馬上望向謝玉軒。
謝玉軒不滿地說:“口渴了。”
他說得舌敝唇焦,他們記得不亦樂乎,又沒收費,還耽誤自己的時間。
羅禹蒙連忙說道:“我給先生去沏茶。”
羅甲也一臉愧疚地說道:“實在對不住先生。”
羅禹蒙端著茶跑來,謝玉軒抿了一口後,他才緩緩說道:“勒和扼的痕跡,有時在頸部外表上可以很不明顯。比如兇手與被害人體力相差懸殊,或被害人已久病虛弱時,頸部扼痕可以沒有明顯的表皮擦傷。又如用柔軟的索條狀物勒死後,立即解除,亦無明顯勒痕。這個時候,就需要切開面板,頸部軟組織和骨、軟骨會有明顯損傷。另外,就是死後立即將屍體掛起來,有時在幾股繩索之間,亦可形成點狀出血及小水泡。此時,我們應該仔細解剖,檢查頸部的勒痕有無生活反應。”
ps:來來來,大家給我上一課,評論區裡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